曾昭铎
2020年10月14日14: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中国现代史上,周恩来与马寅初都是人所共知的政坛和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一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一位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中国国民党的立法委员。他们年龄虽然相差16岁,但仍属同一个时代的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强烈理念,促使他们一生都和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周恩来应邀到北大作报告 马寅初说听众无不深受感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稍后又被任命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及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负有参政重任。用马老自己的话说:“真是今非昔比,昔日是阶下囚,今朝是座上宾。”他还说:“上述国家要职是党和人民给的,一切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马寅初是富有真才实学的教育家、大学问家。党和人民政府知人善任,早在1949年5月,杭州刚解放不久,他就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浙大是我国著名的重点高等学府,马老不负重托,将它办得别开生面,成效卓著,受到学校师生的普遍拥戴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1951年6月,马寅初调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不久,就发起了一个以改造思想、改革高等教育为目的学习运动。
9月29日,周恩来应马老的特别邀请到北大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大首次邀请中央领导来校作报告。参加报告会的除北大师生外,还包括京津地区高校的师生代表,气氛隆重。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报告开始后,马校长没有在主席台上就座,而是和师生们一样,在台下听众席上的前排加了个座位,手里拿着笔记本,认真听取周总理的报告。
在这场报告中,周恩来一共讲了七个问题:一是立场,二是态度,三是为谁服务,四是思想改造问题,五是知识问题,六是民主问题,七是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总理的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既有针对性又很有特色。周总理首先从自己的家庭、身世讲起,讲到后来如何走上革命道路,革命胜利后又如何处理个人、家庭与革命的关系,并详细阐明作为革命知识分子一定要过好三关:一是民族关、二是阶级关、三是家庭关。最后他还亲切勉励师生们要从爱国的立场发展到人民的立场乃至发展到共产主义的立场,说这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光明前途。
周总理不知疲倦地在台上连续作了5个小时的报告,马寅初和在场的听众一样,一面认真聆听,一面勤作笔记。报告结束后,马校长才走上主席台讲话。马寅初打从心里敬佩总理演讲的风度、口才和技巧,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还津津有味地多次与友人提起这次收获甚丰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