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旭
2020年09月22日11: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特殊的会面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锋部队占领了湘江的重要渡口界首,此时,红军主力部队如果紧行军,就会迅速渡过湘江,把国民党军队甩在后面。但在李德、博古指挥下,红军主力部队掩护搬运许多辎重的红军部队,慢慢腾腾地走,两天之后才到达界首。这时,蒋介石已调广西和湖南军阀赶到了湘江边,从南北两个方向,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强攻。红军要一边渡湘江,一边同前来进攻之敌军战斗,而红军搬运的坛坛罐罐太多,渡江速度又极慢,这种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所以,湘江战役打得十分惨烈,红军主力部队同前来进攻之敌进行了殊死搏斗,大批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中,大量红军团以上干部牺牲。
一直坚持在湘江东岸渡口边指挥战斗边指挥部队抢渡湘江的周恩来,特别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毛泽东渡江没有,当他得知毛泽东在后面,还没有渡江时,心中十分焦急,告诉通信兵,传令后面部队,一定要保证毛泽东的安全,要毛泽东迅速过江。周恩来还亲自到后面去查看。当他看到毛泽东来到湘江边上时,心中一块石头才落了地,急忙赶上前去与毛泽东会面。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了一句话:再不能这样走下去,也再不能这样打下去了。周恩来握着毛泽东的手,点着头,默默地看着毛泽东。此时,他的心中,已经认定,毛泽东的主张是对的。周恩来此时已经下决心,要在中央内部提出正确主张,改变由李德、博古二人说了算的局面,他要为党和红军的命运担负起责任。周恩来请毛泽东迅速过江,毛泽东拉住他一起走,周恩来说,我还要在后面交代任务,你先过江吧。
在湘江边上周恩来同毛泽东的这次会面,是一次特殊的会面。由于战斗异常激烈,二人会面时,只说了两句话,但就是这两句话,却包含着深意,这表明,毛泽东已经提出了改变“左”倾领导人机会主义军事路线的动议,此时,周恩来也清楚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认识到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受命于危难之中
湘江战役,红军主力虽然突破了敌军的湘江封锁线,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但是,红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当中央红军渡过湘江时,数量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红军主要的高级军事领导人,都对李德、博古十分不满,认为再这样任由他们瞎指挥,党和红军就会彻底毁灭。他们纷纷向周恩来提出意见,要求在此关键时刻,周恩来能够担负起纠正错误路线和指挥红军走向胜利的责任。
而在此时,李德、博古二人也开始消沉起来。一来因为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大,他们对军事上能否取得胜利,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能否成功,产生了怀疑,实际上他们已经失去了信心,变得灰心丧气起来。李德整天拉着脸,眉头紧锁,一句话也不说,有时则莫明其妙地发火,冲着红军战士大喊大叫。博古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满嘴起了血泡,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他甚至想到了要自杀,在长征路上拿一支手枪在自己脑袋上瞎比划,多亏聂荣臻劝说,才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而此时,红军的处境仍然十分危险,红军渡过湘江后,蒋介石判断出红军的意图是向湘鄂西前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他调动大批兵力,在通往湘鄂西的要道上部署重兵,布下了“口袋”,只等中央红军往他们的“口袋”里钻,好一举把红军全部歼灭。李德和博古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红军能不能改变行军路线?到底往哪里走?他们没有主意,只好命令红军仍然照他们预定的方向,向湘鄂西进军。此时,红军的广大指挥员也不愿意再听李德和博古的瞎指挥了,他们强烈要求:红军的领导权,要有一个改变,而红军也不能照原来的办法打下去了,军事路线要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李德和博古把一切军事事务都推给了周恩来负责。在此危难时刻,周恩来担负起了对中央红军的领导责任。红军的一切调动、布置、行军、打仗,都由他指挥。此时的周恩来真正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与毛泽东想到了一起
1934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临时会议在通道举行,参加者有:博古、李德、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等。这次会议只讨论一个问题:红军进军方向问题。会上,博古、李德已经知道红军再按照原定方案,向湘鄂西进军,会陷入国民党军队的重围。但他们对于红军再向其他什么地方进军,心中无数,因此,只好坚持红军仍然向湘鄂西进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他们的想法是:湘鄂西那里有红二、六军团接应,总是比向其他方向发展为好。但是,毛泽东坚决反对中央红军再向湘鄂西进军。会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周恩来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周恩来与毛泽东想到了一起。他在会上发言说:我赞成毛泽东同志的主张,现在如果仍然向湘鄂西进军,红军就会陷入敌军重围,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红军必须改变原定的进军方向,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样既能出敌不意,摆脱敌军围阻,又能寻找更有利于红军发展的地方。会上,大多数同志支持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主张,只有李德和博古坚持原定方案。周恩来在会上说:现在必须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执行。李德、博古只好同意按多数人的意见办。这样,中央政治局决定,红军主力改变行军方向,改向贵州进军,先拿下黎平。中央做出这个决定,周恩来的意见起了重要作用。
主持黎平会议
通道会议后,关于红军进军方向问题,党内意见并未统一。12月15日红军打下了黎平后,周恩来提议,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正式会议,最后决定红军进军方向问题,这次会议也由周恩来主持。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详细阐述了红军改变进军方向,向贵州进军的道理,指出,红军只有到川黔边去,建立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才有发展的余地。李德、博古仍然固执己见。当他们的意见遭到会议多数人反对时,李德又提出红军折入黔东。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仍然要陷入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双方展开了激烈争论。
正在此时,作为会议主持人的周恩来,做了关键性的、带有决策性的发言:他说,我们应该采纳毛泽东同志的意见,红军应该向川黔方向发展,循红二方面军的原路,西进乌江北上。周恩来发言后,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都支持他的意见,只有李德一个人反对,博古不做声了。李德见状大怒,大喊大叫起来,但参加会议的人,没有一个人再理会他。黎平会议做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确定:“过去在湘鄂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
痛斥李德
红军长征中,李德仍然是红军中的“太上皇”,没有人敢顶撞他,而周恩来是第一个敢反对李德的人。正是周恩来敢于反对李德,才打掉了李德“太上皇”的权威。
事情是这样的:黎平会议之后,周恩来把整理出来的政治局会议决定的译文拿给李德看。李德看后,见决定中根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否定了他的意见,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便大发雷霆,用英语和周恩来吵了起来。目睹了红军长征以来在李德瞎指挥下受到的重大损失,又见到李德如此专横,周恩来觉得,是应该批评李德几句了,他便指出了李德指挥上的错误,劝李德应该听听红军广大指挥员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中第一次有人敢批评李德,李德受不了了,他更加震怒。拍着桌子,大吵大嚷起来。
周恩来忍无可忍,站起来痛斥李德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实际,主观片面,把国外过去战争的经验硬搬到中国来,并痛斥他不珍惜红军战士的生命,不顾红军的前途命运,只顾自己的虚荣心。周恩来说:如果照你这样指挥下去,党中央和红军就会被你毁灭。李德当时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谁敢反对李德,就会被扣上反对国际的帽子。周恩来敢于痛斥李德,是冒了很大政治风险的。但一切从党的最高利益出发的周恩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考虑个人政治上的安危进退。他对李德的痛斥,带了一个好头,使党中央许多高级干部和红军高级指挥员也认识到,对李德的错误也应该批评,为后来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