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这样处理亲属家事【2】

秦九凤

2019年10月16日11: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要与姨表妹脱离亲戚关系

当时周恩来有一位姨表妹陈绣云居住于上海。新中国建立后,陈绣云同常人一样,想要通过姨表哥找一份工作。于是,陈绣云向周恩来写了封信。因为是周恩来的至戚,邓颖超很快就给她回了信,希望她到地方政府申请就业登记,并嘱她不要提及与周恩来的关系,由地方政府量才考虑使用。

陈绣云收到邓颖超的回信后,拿着信就近找到华东民主妇女联合会,请求给她安排工作。“华妇”把她介绍到松江县。县里考虑到陈绣云不仅是周恩来的嫡亲姨表妹,而且新生的人民政权也确实需要用人,就安排她到县文教科做“社教”工作,即扫除文盲等成年人的社会教育工作。

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基础上诞生的,穷苦的、不识字的工农大众遍布全国,大约有8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因此当时扫除文盲的工作面广量大。松江县文教科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要经常下农村,深入厂矿社区,还要经常熬更漏夜。当时陈绣云已经是50岁的人了,身体也不是太结实,就不想下乡去跑。当时松江县的领导没有因为陈绣云是周恩来的姨表妹而特意照顾她,而是按县文教科的有关规章制度惩罚性地把她调出文教科,“下放”到松江县印刷厂做统计工作。

陈绣云对统计工作业务不熟,干不好工作,和厂里干群关系紧张起来。那是1951 年8月,刚好邓颖超到上海治病,陈绣云得到消息后去邓颖超住地看望并向之“诉苦”,还提出要去北京找姨表哥为她重新安排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正在治疗休养中的邓颖超婉转而又明确地告诉陈绣云:“你表哥非常忙,平常我要见他都很困难,你就不要去了。”然后劝她回松江,有些事以后告诉她。

回到北京后,邓颖超和周恩来交换了意见,就向陈绣云写了封信,信中委婉地批评了她“缺乏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信心”,希望她靠自己的努力,不能指望靠“情面”去“提携”某人。邓颖超还表示,她和周恩来都不会因亲故而违反党的原则。这封信现在还陈列在淮安周恩来故居的“邓颖超纪念园”。

然而,陈绣云收到邓颖超的信后,并未能完全理解信的含义,工作上仍是一如既往,不见起色。这样,松江县印刷厂又将她调到厂公共食堂搞伙食。这一下工作不仅比原来更辛苦,而且众口难调,群众意见纷纷。陈绣云不堪忍受群众的指责,主动提出离职,实质上仍是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逼”领导给她另行安排工作。松江县政府为慎重起见,就把陈绣云的材料全部上报到政务院,包括邓颖超给陈绣云的那封信。

周恩来接报后,十分震怒,在这份材料上明确批示:

一、予陈绣云开除;

二、给予劳动改造;

三、拟登报声明与她脱离亲戚关系。

松江县有关领导给陈绣云看了周恩来批示件的抄件后,她才真正意识到想利用亲情关系攀周恩来这棵大树是完完全全地错了。后来她按照邓颖超写给她的信上的要求,报名支边去了甘肃。退休后直到上世纪70 年代初才返回上海。

从旁观者看来,周恩来的这三点批示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是,那是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西花厅的来访来信又那么多。周恩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是借陈绣云事件向所有亲友们宣布:无论周家什么样的亲戚、朋友,都必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因为共产党人是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的,决不是为自己亲属、朋友谋私利的。

(责编:张鑫、唐璐)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