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旭
2019年02月02日13:5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周恩来是中央红军长征的策划者和指挥者之一,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别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长征前的三步棋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李德清楚:红军不得不突围,进行战略大转移了。但李德却把这件事看得很简单,认为由他和博古秘密商定就行了。但是博古还是把李德关于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提出两条意见,一是拿到中央书记处决定,二是向共产国际请示。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把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决定电报请示共产国际。6月底,共产国际回电同意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为了做准备工作,中央还成立了由李德、博古、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博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三人团仍由李德做主,但李德根本没有考虑到红军和中央机关战略大转移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在此时,周恩来想到,如果任由他们乱来,红军和党中央都会遭到覆灭的命运。他从对红军和党的前途命运负责的大局出发,主动承担起挽救党和红军的责任,而一筹莫展的李德和博古也不得不听取了周恩来的意见。
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周恩来下了三步关键的棋。
第一步棋,是在1934年7月初派红军第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目的是探路。因为如果红军突围,选不好方向,突围出去,还会再次陷入国民党军队的重围。派红军第三军团突出去,探一下路,才能知道红军向哪个方向突围有利。经此次探路,认定向闽浙赣边突围不行。中央立即改变了原定的突围方向。此次突围,附带产生了一个“副产品”:调动了敌军,使包围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的阵线松动了。
第二步棋,是在当年的7月下旬,命令红军第六军团退出湘赣边革命根据地。这一行动,调动了国民党军队尾随其后,追赶红军,这就使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包围圈中,出现了一个大缺口,红军可以利用这个缺口突围。上述这两步棋,用周恩来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
第三步棋,是在包围中央苏区的敌军内部打开缺口。当时,苏区已经被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无论在哪个方向突围,都会遇到强敌。周恩来考虑,如果能够争取一部分包围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不打红军,红军主力突围的阻力就会小得多。周恩来把目光投放在包围中央苏区的陈济棠身上。陈济棠主张抗日,和蒋介石有矛盾,他也为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所感。周恩来抓住这个机会,于1934年10月派潘汉年、何长工为红军代表,到寻乌附近与陈济棠的两个师长举行秘密会谈。二人临行前,周恩来专门对他们讲:你们二人与陈部两个师长接触时,要沉着勇敢,见机而作,还向他们交代了联络密语和任务。潘汉年、何长工二人与陈济棠部的两个师长谈得很好,这两个师长也认识到:中国再打内战,就要亡国了,蒋介石现在打红军,收拾了红军,回过头来就会收拾他们。经过秘密谈判,双方达成协定:在红军突围时,陈济棠部后撤20公里,这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在周恩来主张下,中央红军长征前走的这三步棋,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三步棋,红军突围就会受到强大敌军的阻击,不可能突破敌军包围圈,实现战略大转移。党中央机关和红军,就会遭到覆灭的命运。
特殊的命令
中央决定红军长征时,陈毅在一次保卫苏区的战斗中负了重伤,坐骨断了,有许多碎骨留在体内,痛得厉害。当时李德等人见陈毅负伤,无法随红军主力长征,只是决定把他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斗争,并没有考虑陈毅当时的病情。此时,离红军开始长征的日子只有一天了,红军医院已经把手术器械装好箱子,医务人员也准备出发了。当时的领导人忙于准备长征,谁也顾不上管这个事。陈毅只好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希望能给他做手术,使他能够在苏区坚持斗争。周恩来接到陈毅的信后,立即把卫生部部长贺诚叫来,和他一起跑到红军医院,当场下令,立即把装医疗器械的箱子打开,把手术器械拿出来,给陈毅做手术。经医生手术,陈毅体内的碎骨头被取了出来,能够起床活动了。
这是周恩来在长征之前下的一道特殊的命令。这道命令,挽救了陈毅的生命,保住了我党一个优秀领导人物,为红军长征后,江西根据地仍然能够坚持斗争,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道特殊的命令,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陈毅,也没有红军长征后我党所长期坚持的南方的武装斗争了。可以说,周恩来这道特殊命令,意义重大。
率先垂范
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征后,周恩来随中央机关行军。在当时“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的指挥下,红军长征变成了大搬家式的行动,中央苏区兵工厂的机器、中央机关的办公设备、后方的一切物资,都要让红军战士搬运走,由主力红军掩护搬家的红军行动。这样,红军长征行军速度极慢,一天也走不了几十里路。而李德、博古等中央领导的行李尤其沉重。他们的一切办公设备,都要红军战士给搬着走,甚至他们个人的一些物资,也要红军战士搬着走。在中央领导人中,唯有周恩来的行李最简单。他个人的行李,只有两条毯子,一条被单,衣服只有几件换洗的单衣和一件灰色的绒衣,周恩来把这些衣服,装在一个包袱里,睡觉时就用来当枕头。这样简单的行李,周恩来也不让战士们背,办公的文件,他统统装在一个小木箱子里,放在马背上,马背上还要载一个伤员。周恩来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减轻战士们的负担。他知道,长征要走很远的路,战士们每天行军相当辛苦。搬运这些领导干部的行李,是红军战士们的一个很大的负担,他从自己做起,尽量不给战士们增加负担。周恩来处处替别人着想,处处关心体贴他人的高风亮节,在长征路上就有体现,他的威望,实际上就是在一点一滴的事情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红军长征中,周恩来是走得最辛苦的一个领导人。当年参加长征的肖锋曾经回忆说:周恩来在长征途中总是和战士们一起行军,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向他们做宣传工作,每当宿营时,他就找机会到连队去看一下指战员。他十分关心战士们的思想和生活,经常告诉红军干部们,要及时查看地形,研究敌情,规定紧急集合场,调查行军路线。晚上,周恩来常常是刚刚回到自己的住房,还没有休息一下,参谋人员就又送来了电报、文件。当红军的指挥员们向他汇报工作时,他总是边看文件、电报,边听汇报,并迅速加以处理。夜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躺下就睡着了,当半夜起来检查内外警戒时,可以看到周恩来屋里的小油灯还亮着。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却看不到他一丝一毫的倦意,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始终闪烁着充满精力的光辉。
抢占白石渡的决策
红军长征到达韶关北面的乐昌地区后,主要走狭窄的山区小道。红军几万人马走在山区小道上,十分拥挤,行军速度减慢了。蒋介石通过飞机侦察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湘军和粤军赶来,从两侧夹击红军,蒋介石也命令他的嫡系部队加快行军速度,从后面追上红军。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只有抢先一步,在敌军还没有形成合围之时,抢占白石渡,才能掩护全军顺利通过粤汉铁路,然后向湘西进军。因此,抢占白石渡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但是,李德却看不出这一关键,他仍然像往常一样指挥红军行军。周恩来找到李德,说明抢占白石渡是解脱困境的关键。李德耸耸肩,没有表示否定。周恩来立即下令,红一军团的红一师派一个团,务必于11月11日抢占白石渡,掩护全军通过粤汉线。周恩来在命令中特别提到:这个团的行动关系到全体红军的命运,动作一定要快,不能延误。
当红一军团已经选派三团执行任务时,周恩来仍然不放心,他亲自到红一师来,找到师长李聚奎,研究执行这一任务。当时,李聚奎对完成这一任务心中无把握,也十分担忧,他担心部队分散,战线太长,到最后不好收拢这些部队。周恩来看出了李聚奎的心思,说:你不用担心,后续部队一上来,就会接替你们,你们就可以把部队收拢起来了。接着,周恩来把随身带着的五万分之一地图打开,指着地图告诉李聚奎,你们的红三团应该从哪里前进,在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放多少部队,应该怎样布置,那个地方放多少部队,主要警戒方向是什么,最危险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放多少部队。最后,周恩来还告诉李聚奎,如果出现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办。经周恩来这样一讲,李聚奎放心了,立即部署部队执行任务。
当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向指定地点进军时,周恩来一早就和刘伯承赶来,亲自向团长交代任务。当他看到红三团已经按照预定计划占领白石渡,红军大部队已经顺利通过粤汉铁路时,才和刘伯承一起放心地回到军委。
周恩来的这次行军部署,抓住了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如果没有此次周恩来的精心布置,红军很可能就会被国民党军队消灭在乐昌一带,更不会有后来的长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