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五次视察唐山 拒绝警务车为他开道【4】

曾文友  杨连喜

2019年01月02日14: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他到遵化西铺村视察时和农民一起就餐

  周恩来第四次来唐山视察是1966年4月29日。这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遵化县沙石峪、西铺两个村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整个山区一片沸腾。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团长、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及代表团成员,参观访问遵化县沙石峪村后,又乘直升飞机来到西铺村视察。

  在西铺村史馆里参观展览时,全国人大代表、建明公社社长、西铺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国藩向周恩来、陈毅和阿尔巴尼亚贵宾介绍,只有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在集体化道路上,厉行勤俭经营,坚持“从山上取来,战胜重重困难,发展生产”的情况。

  参观西铺村史馆后,外宾才得知反映西铺办社经验的《书记动手,全党办社》和《勤俭办社》两篇文章分别被选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分别为这两篇文章写下著名的按语,并把两铺“穷棒子”社视为整个国家的形象。走出村史馆,阿尔巴尼亚的贵宾们在周恩来的陪同下,与欢迎的人群见了面。周恩来兴致勃勃地走进群众之中,站到高台阶上,亲自指挥,和大家唱起《游击队之鹰》。欢腾的歌潮激荡,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村里热闹非凡。

  周恩来视察西铺这天,唐山地委、遵化县委的负责同志可真为总理一行休息和用饭发了愁。年近七旬的周恩来不顾旅途劳累,午间又不休息,陪同人员想把午饭安排得好一点,本想从唐山交际处请厨师,可是周恩来特意指示一定要和当地群众一样,外宾也表示同意。没办法,只好由西铺村用小米饭、玉米面饼子、豆腐脑儿等农家便饭招待,同时还做了些白面花卷、烙饼端到桌上。吃饭前,周恩来叫随行人员把西铺村解放前靠要饭为生的王生、王荣请来一块儿就餐。周恩来高兴地拿起玉米面饼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把细粮做的面食夹给王生、王荣兄弟俩,一再劝他们多吃点。

  饭后,周恩来跟陈毅商量,要到扛活讨饭出身的王生家里去看看。陈毅及其夫人张茜都很赞成。

  周恩来在王生家整整坐了将近两个小时。外宾在新房和院子里跟王荣和王家后代人交谈。临别时,周恩来提议,在王生的新房前,同王生、王荣兄弟俩全家留一张纪念合影。周恩来特意派自己的司机开车,专程去距西铺20华里的陡岭子村,接回王生、王荣年迈的老母亲。拍照时,周恩来恭请老人坐在前排正中间,让王生、王荣老哥俩儿分别挨着她。等布置停当临按快门时,他才站到最后排左侧。这小小的举动充分体现了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尊重人民、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这张照片一直陈列在西铺村史馆,悬挂在王生、王荣家里,成了西铺人永久的纪念。

  他到遵化沙石峪视察时与农民在田间和炕头促膝谈心

  周恩来第五次来唐山视察是1967年2月9日。这天,他主要是陪外宾访问遵化县沙石峪。这已是他第二次到沙石峪村视察了。第一次是1966年4月29日,本文将周恩来两次视察沙石峪的情况都放在这一部分叙述。

  遵化县沙石峪是继王国藩农业生产合作社典型之后涌现出的又一个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1962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看愚公怎样移山――沙石峪村党支部领导群众艰苦奋斗十年间》。并发表了社论。从此,沙石峪闻名于中外,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1966年4月29日中午12点10分,一架直升机在遵化县沙石峪村前降落。周恩来、陈毅同前来访问的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率领的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成员,一起步出机舱。他们笑容满面,不断地向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沙石峪村民兴奋地挥动中阿两国国旗和各色彩旗。村民用唢呐奏起的《社会主义好》的乐曲。周恩来亲切地同沙石峪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等村干部一一握手。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团长谢胡、副团长卡博和他们热情拥抱。随后,他们在张贵顺等人引导下,兴致勃勃地沿着公路往北进了村。

  到了北山坡,周恩来一行参观沙石峪的“万里千担一亩田”工程。张贵顺向他汇报了沙石峪艰苦创业的事迹。沙石峪是一个山多地少的穷山沟,解放后他们组织起来开荒造田,从1957年12月18日开始,党支部成员率领80多名男女青年,开始了艰苦的移山造田工程。经过一个冬季的奋战削平了两座山头,造出3.2亩土地,又挑来黄土垫在上面,当年种的粮食就获得了丰收,此后沙石峪人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使荒山改变了面貌。

  周恩来听后夸奖道:“老张,你的功劳可不小哇!”张贵顺急忙说:“我有啥本事?大字认不了几个。事业都是大伙儿干的。我只不过按照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给大伙儿带带路。”周恩来满意地笑了。围着“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巍巍石碑,大家赞叹不已。按照周恩来的提议,大家向一起靠拢,以“万里千担一亩田”和纪念碑为背景,摄下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进一步掌握农业的命脉,1965年腊月,沙石峪村民在北山外脚下,打成直径11米的大口机井,铺设1300多米管道,3级扬程,纵跨山梁,把长流不断的泉水注入蓄水池。这工程跟“万里千担一亩田”一样被阿尔巴尼亚贵宾们称赞为奇迹。谢胡动情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们访问的地方是一所大学,这是你们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我想让阿尔巴尼亚人都来这里参观学习!”周恩来对谢胡说:“这里也是我们的大学。你们若是都来这里,得多么大的开支啊!这样吧,我们把沙石峪拍成电影,送给你们,你们就可以都看到了。”谢胡又说:“从这里我们看到,毛泽东的伟大思想已转化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我们作为同志,从心里热爱你们。”

  张贵顺见两国领导人谈兴正浓,把大红枣捧到他们面前,请他们边品尝,边谈话。最后,张贵顺还委托周恩来给邓颖超捎回去些红枣。

  ……

  1967年2月9日,周恩来陪同外宾第二次视察遵化县沙石峪时,也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周恩来身穿绿色军大衣,眼神透出忧虑,再也没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连这个地处遵化县大山深处,在唐山专区及遵化县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山村也未能幸免。沙石峪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贵顺被首都红卫兵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揪了出来,建造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也成了他“欺骗党中央”的罪状……周恩来在关键时刻亲临沙石峪视察,张贵顺得到总理的关怀和保护,才得以重新站出来,再一次擎好沙石峪的大旗。

  周恩来生前两次视察遵化县沙石峪,同沙石峪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当然与沙石峪的领头人张贵顺感情更深。第一次视察沙石峪时,周恩来就来到张贵顺家,坐上热炕头,嘘寒问暖。

  张贵顺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二大的代表,曾任中共遵化县委副书记等职。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张贵顺作为党的“十一大”代表出席这次会议,会议期间,在人民大会堂正巧遇见邓颖超。张贵顺激动地说:“邓大姐您不认识我吧,我是遵化县沙石峪的,叫张贵顺。”邓颖超立即握住张贵顺的手说:“怎么会不认识?你不是让恩来给我带来沙石峪的大红枣吗?永远也忘不了啊!”

(《党史博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