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抗战期间中共领导下的省港文化活动【2】

潘琦

2018年06月13日15:16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文艺创作、宣传盛极一时,影响深远

  文学方面,茅盾、巴金、冰心、巴人、丁玲、郭沫若、端木蕻良、萧红、胡风、葛一虹、袁水拍等均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文艺评论、诗歌、译文等。他们的作品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消极抗战、专制独裁的黑暗,呼吁团结、抗战和民主,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例如:茅盾发表在《华商报》副刊《灯塔》上的长篇笔记《如是我所见》,以其“精密而正确的观察,用充满爱和力的能笔,做深刻而隽永的叙述。尤其注意的是抗战中的旧势力和新的运动的斗争和消长,暴露着黑暗社会孕育着危机与没落,指示出新中华民族的生长和出路”。名作《白杨礼赞》就是其中的一篇。此外,夏衍的《春寒》、范长江的《祖国十年》、茅盾的《腐蚀》也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戏剧方面,旅港剧人协会先后演出了暴露国民党腐败丑恶的《雾重庆》,创造在香港一个剧目连演14场的纪录;宣传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希特勒的杰作》,则受到国际友人的热烈赞扬,并引起空前的轰动。

  电影方面,大观电影公司的《保卫四大邑》《最后关头》《前程万里》等一批抗战影片在香港、南洋相继上映,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美术方面,丁聪、黄新波、特伟、胡考等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一本反映八路军、新四军血战沙场的《团结抗战》大型画册,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音乐方面,进步的歌咏活动发展到高潮,虹虹歌咏团等进步歌咏团甚为活跃,《义勇军进行曲》《全国总动员》《游击队之歌》《在太行山上》《打走日本鬼》《黄河大合唱》等救亡歌曲广为流行。“这些反映了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时代精神歌曲,起到了振聋发聩、催人觉醒的作用。”

  中共对文化工作加强领导,并与文化界人士建立血肉联系

  1941年初,周恩来致电在香港的廖承志,就如何接待文化人、建立党的文化工作领导机构、创立文化宣传基地等问题作了一系列的指示。5月,成立由廖承志、夏衍、潘汉年、胡绳、张友渔组成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下设文艺、学术、新闻三个小组。小组组织了多场座谈会,例如:文艺座谈会、戏剧座谈会、学术座谈会、新闻座谈会、国际问题座谈会、妇女座谈会等。座谈会每1至3个星期举行一次,讨论各部门的工作及文艺政策等问题。中共香港文委通过这些座谈会,领导文化人开展抗战文化工作。

  根据周恩来关于“在香港建立我们自己的宣传据点,出我们自己的一张报纸,不仅在香港发行,还要发行到东南亚菲律宾等地去”的指示和香港的实际情况,香港党组织以“灰皮红心”的形式在1941年4月创办了《华商报》。这是中共运用统战政策领导文化工作的一个范例。该报由廖承志的表妹夫邓文田(华比银行华人经理)及其弟弟邓文钊公开出面向港英当局注册办报,用“华商报”的名称则是为了市民和工商界人士阅读方便,同时也使报纸能公开邮寄到南洋。该报在政治上由廖承志领导,主持日常工作的是副总经理范长江、总编辑胡仲持,夏衍主管文艺版,张友渔主管社论、理论、时事版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反对英、美对日妥协政策和“东方慕尼黑”阴谋。《华商报》不仅在港澳地区和内地,而且在南洋也有较大的影响,它不愧是当时香港爱国进步报刊的“中坚”。

  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强化法西斯文化专制,为保护文化人生命安全,周恩来主持南方局紧急会议,决定有组织、有计划地将重庆等地的部分文化人疏散到暂时免受战火摧残的香港。文化人抵达香港后,周恩来又致电廖承志就如何对待和团结文化战线的朋友作出指示:“不能用抗战前的眼光看待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过一些政治生活,不是以前上海时代的生活了”,“不能用一般党员的尺度去衡量他们,去要求他们”。

  到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在香港的文化人又面临日军的围困和杀害的险恶环境。周恩来急电在香港的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文化人”。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在东江纵队的努力下,从香港抢救出文化界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共800多名。一大批党外文化人在被营救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在危难之际,中共千方百计地营救他们,大公无私,情义深重,因此对中共更加信赖。“抢救文化人”之举“为日后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之间相互信任、共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江和琼崖根据地的抗战文化

  在东江和琼崖两块抗日根据地中,中共克服战事频繁和物质极度贫乏的困难,坚持和发展抗战文化事业,是省港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报刊方面,主要有东江的《前进报》和琼崖的《抗日新闻》。《前进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底的《大家团结报》和《新百姓报》(1941年两报合并为《新百姓报》)。1942年2月,《新百姓报》改名《东江民报》,该报得到邹韬奋、茅盾、胡绳、杨刚、丁聪等的支持和赞扬。不久,又改名《前进报》并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以后改名为东江纵队)机关报。1939年春创刊的中共琼崖特委机关报《抗日新闻》,影响很大。根据地报刊宣传注意大众化和通俗化,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有时加上地方方言;副刊常以民歌、讲“新故事”、连环画、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

  文艺宣传方面,主要有东江流动剧团、鲁迅艺宣队和琼崖的抗日歌剧团等。这些文艺团体随部队活动,利用战事空隙迅速编演反映斗争现实的短句、歌曲,有很强的战斗性,宣传效果显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香港到东江的一批文化青年成了东江游击队的文艺骨干分子,1943年初成立东江流动剧团,后来发展到40多人。该剧团在东江纵队成立周年大会上演出了由孙孺创作的、真实反映东江路西游击区团结抗战的多幕话剧《路西一年》,引起了轰动。1944年底,第7战区政治部文化人士撤到东江,会同当地的政工队组成鲁迅艺术宣传队和拖拉机政工队,共同战斗,掀起了东江纵队文艺活动的高潮。在琼崖,1941年夏成立的独立总队政治部歌剧团,深入琼文和六连岭根据地各支队和民众中开展文艺宣传。其中,吴乾鹏为话剧《家乡进行曲》创作的一首《牧歌》流行全岛。

  军政文化教育,一直被摆在根据地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被认为是根据地建设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1940年初,广东军政委员会创办军政干部训练班;1941年,举办华南队和布吉队训练班;1942年,又举办战术爆破、地雷等训练班;1944年秋冬,举办青年干部训练班,对大后方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进行短期训练。在琼崖,1940年初,创办西路党校;同年7月,创办琼崖抗日公学;1941年夏,创办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与此同时,地方民主政权文化部门提出了“实行为抗日救国服务的文化教育政策,造就抗战人才”的施政纲领,办起各种新型的正规学校和教育班、夜校等教育阵地,提高了民众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