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倡导下,躬亲调研在老一辈革命家中蔚然成风。在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编者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革命年代的红色情书,承载着战火的记忆,也饱含着理性的纯情。
周恩来的终生伴侣、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邓颖超,祖籍河南光山,但她生于广西南宁,而她成长、投身革命的地点却在天津。因此,1992年7月11日去世前,她遗嘱骨灰撒入天津海河,回归大海。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周恩来在“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他赞成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通过给知青写信、肯定有关上山下乡题材的剧本等方式,鼓励知青上山下乡。
编者按:人民网党史频道连载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魅力周恩来》(余玮著)一书。书中记述周恩来颇费苦心保护“三老四帅”,在“文革”中苦撑危局,摘编如下。
编者按:《世纪风采》发表文章《聚焦周恩来生命中的若干“最后一次”》。文中记述周恩来在做住院后第4次大手术前,在《 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事件〉问题》报告录音记录稿上最后一次签字。
《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都以各种形式纪念周恩来。对于如何纪念周恩来,作为“挚友兼爱妻”的邓颖超有着明确的指示,也有着具体的做法。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开国总理周恩来在建国初的1958年和1960年,他曾先后三次会见老家淮安县的领导,和他们谈淮安的家里事。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周恩来这三次与家乡“父母官”的会见,虽都在北京,却是在三个不同的地点,这里有什么不同背景或是有什么隐情吗? 这三次会见的地点分别是: 1958年7月23日和27日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后客厅会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