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我们跟随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在长安大街上向西行进。凝望着在凛冽寒风中肃立两侧悲泣送灵的百万群众,我默默地想到,在中国历史上,有谁曾受到人民如此倾心地爱戴!我们把周总理送到八宝山灵堂,大家伏在他的身前,放声大哭,久久不忍离去。
(《中华魂》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周恩来一生历尽沧桑,虽历经荣辱却不变初衷。他遇事沉着冷静,科学分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制止、回击、调解、疏导等方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巧妙科学地应对;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周恩来在这场内乱中,以“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维护党的团结,维系国民经济的运转。
工业文明改变了世界生活的样式。早在1848年马克思便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本文节选自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胡长明著作《大智周恩来》) 计划经济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和应付紧急情况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并不适合社会化的大生产。试想,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当局,通过各种环节收集到来自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中的数百万个数据,然后再列出几百万个方程式求解后制定出计划时,现实的经济生活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本文节选自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胡长明著作《大智周恩来》) 在中共党内,周恩来是最早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12月他便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回忆周总理生前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的教诲,尤其是想到在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期间,他辛勤操劳,呕心沥血地领导和主持制定了粮食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使我们两次顺利地渡过了困难,走向胜利的情景,使人难以平静。总理对粮食工作的关怀、指导和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我们终身难忘。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以其睿智和机敏的判断力开始论及环境问题,并在彼此的通信中交换有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看法。马克思高度赞扬18世纪唯物主义者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合理思想,而且从哲学高度强调了人类生命活动、生产实践对环境的直接依赖、强调了人对自然环境积极能动的改造作用,甚至把自然界形象地比喻成人的无机身体。
我从40年代延安时期,到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革”时期,有机会多次直接和恩来同志接触,得到他的教诲,有些事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一 周恩来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杰出人物,参加和领导了党的历史上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经验丰富,才识过人,功业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