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的经典瞬间:挥手之间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抵达重庆,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编者按:《红岩春秋》刊载蒲晓蓉文章《竹针背后的历史细节》写道,1945年的重庆谈判,周恩来提前数天对毛泽东抵渝后的警卫、住房、饮食、交通等方面,一一做了无微不至的部署安排。除了加强警卫,周恩来还为怎样设计好毛泽东的第一印象苦思冥想,最后决定向毛泽东推荐考克帽。
上小学时,周恩来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天津南开学校,周恩来立下五个“不虚度”的准则,第一条就是“读书不虚度”。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他在重庆红岩村写下《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其中第一条就提出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一代伟人周恩来出生于书香世家,根据当时的习惯和传统,他要取好多名字。后来从事革命事业后,又由于斗争的需要,还用了一些化名,这些名字都有一定的来历或有趣的含义。
1926年底和1927年底,周恩来两次应召到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并于1928年中共六大后实际主持中共中央日常事务,开始了他“苦难辉煌”人生之旅的新征程。梳理青年周恩来在风云变幻、生死存亡情形下的这段革命生涯,有助于我们对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所应持有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周恩来一生历尽沧桑,搏击风浪,出生入死,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遇到过无数意外事件,每当这时,他首先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其次科学分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是事件是由什么人因什么事而发生的,分清公众中的敌、我、友;再其次果断采取行动,用制止、回击、解释、疏导等方法,处理与事件相关的问题和人事;最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他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巧妙科学而迅速的妥善应对处理,时时处处闪耀着他独到果断、富有创造性的智慧和卓越才能。
《百年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40年前,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著名政治家藤山爱一郎曾给予高度评价:“他……铺平了对日关系上一条广阔的道路。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 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周恩来。
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期间的一次宴会上,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为黄炎培祝酒。 周恩来在招待国际友人的宴会上。
(《党史纵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广东云浮市已故女教师范桂霞曾扮成周恩来的夫人,掩护周恩来留港养病,留下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 南昌起义失败后,在随军南下的过程中,周恩来患上了恶性疟疾,在中共潮汕特委委员、汕头地委书记杨石魂的掩护下,与聂荣臻等乘一叶小舟,在海上漂流了几天几夜,来到了广东省委在香港的一处联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