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的周恩来曾多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他的留法经历已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五四运动前夕,他还曾自天津东渡日本学习约1年半时间。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他,14岁参加红军,除出生入死历经无数次战斗外,还着力从事保卫、侦察、侦破工作。由于为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进行前期侦察工作,他成为第一个进入延安的红军;因成功破获周恩来崂山遇险一案,他被誉为“延安的福尔摩斯”。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周恩来成人之美轶事 周恩来在日理万机、百事繁忙之际,于琐细的生活中会挤出时间为同志和朋友做一些成人之美的事,充分彰显出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人情味。 一 周恩来最早撮合成的一对革命伉俪,是战斗在上海滩的“假夫妻”---熊瑾玎和朱端绶。
上小学时,周恩来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天津南开学校,周恩来立下五个“不虚度”的准则,第一条就是“读书不虚度”。
编者按: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周恩来答问录》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答问录,收录了周恩来同志1936年至1971年期间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以及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答问、散发的声明等文稿64篇,约30万字;书中同时收录83幅珍贵历史图片,图文并茂。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的一个“绍兴师爷”之家。他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搭乘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前往欧洲。这一路途经西贡、新加坡,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再经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12月中旬到达法国南部的著名港口——马赛,历时36天。
周恩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许多场合讲话都强调“谈点个人意见”,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动交流。他的这种商量征询的说话方式,既彰显了其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高尚品质,也取得了一言重于九鼎之宝的效果。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4月24日,抵达日内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