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荣
2020年09月23日11:36 来源:人民网
周恩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精通我国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并把它视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他的一生不仅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化而呕心沥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以科学的分析,并引导人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精神现象。它包括社会理想、伦理道德、法律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礼仪准则,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化,要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深受阶级的影响,众多的文化现象要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周恩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成长过程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握和挖掘都有独特的地方。
周恩来对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他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是勤劳、勇敢和优秀的,它们创造的文化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明确地指出:“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绝不能说这个民族是优越的,那个民族是劣等,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种族主义的想法。……我们认为,所有的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有智慧的,只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民族都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是勤劳、勇敢、有智慧的,我们的民族完全能够创造出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就有传统的民族化问题。周恩来说:“既然承认各民族的存在,而我们又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化问题就必须重视。……例如,民族的语言文宇,就要尊重它。……既然承认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要受到尊重。这些就是民族化。”②所以,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同文化的创造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比较慢,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特别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以便“使各民族共同繁荣。”③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他说“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辩证地发展着的。”④他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纵横交错的发展过程,非常清楚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极为复杂的。在这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它璀灿的光芒,也有失色的秕糠,它的存在和发展是菁芜并存,优劣混杂。两方面的传统文化思想都在浸润、濡染着我们民族的人格。因此,对待中国传统必须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更深层面进行科学的分析,辨其精华和糟粕。既反对一揽包之、兼收并蓄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菁芜不辨、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周恩来从两个方面指引人们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区别优劣。早在解放前夕,他就明确地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就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对旧的,另一方面是发展新的。这就是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⑤这是他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同时他对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又做了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周恩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的,难免要受到时代的限制,阶级的制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鱼龙混杂,这就要用历史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辨其真伪。他要求人们“要有点辩证法,不要一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就气炸了,那叫形而上学、片面性。”⑥他说:“古今中外都有好的东西,都要学,不要排斥。”⑦封建社会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些开明人物也有可能做些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周恩来对清王朝就做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他说:“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它做了许多坏事,所以灭亡了。但也做了几件好事:第一件,把中国许多兄弟民族联在一起,把中国的版图确定下来了,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第二件,清朝为了要长期统治,减低了田赋,使农民能够休养生息,……。第三件,清朝同时采用满文和汉文,使两种文化逐渐融合接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⑧他又说:“康熙懂得天文、地理、数学,很有学问。”⑨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对待传统文化区别优劣,才能比较菁芜,才能抉择吸收什么,批判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周恩来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还必须坚持扬弃的辩证方法。他指出:“历史的发展总是今胜于古,但是古代总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所以毛主席要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⑩这里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一要勇于批判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糟粕,否则就要毒害人民。他在许多场合下提醒我们:中国这个社会极为复杂,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东西时刻都在侵蚀着人们。他说:“在这个社会里,旧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很容易影响你,沾染你,侵蚀你。”11因此,对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糟粕要勇于剔除;二要善于继承。周恩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切都好,也不是一切都不好。好的就要继承,因为“任何思想的发展都不是无根的。”12“毛泽东思想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根。”13这就给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展来的,传统文化中只要是优秀的,是对人民有益的,都要大胆地继承。可以说没有正确的继承就没有创造,发展就无从谈起。
周恩来还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他说:“现在当然首先要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的情况,但对过去的东西也需要研究,新的东西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编的府志、县志,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史料。收集旧社会的典型事迹也很有价值,如近百年来有代表性的人物、家庭和家族的情况就值得研究,看看他们是如何产生、发展和衰亡的。”14他还说:“人们都赞扬我国的古代文化,其中就包括很丰富的历史记载,不仅有正史,还有野史、笔记等。汉文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15周恩来这一嘱咐,给我们这一代人提出了一个历史的责任,不仅不能忘却祖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遗产,例如我们祖先创造的既有天文、地理、自然、人文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又有他们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人格,等等。而且要把这个丰富的文化宝库,重新开发出来,为后人永恒效法。
当然,研究传统文化,不是以古而古,而要挖掘其精华,并把它融合在现实的土壤里,发展为时代崭新的东西;我们要批判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东西,吸收其有益的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使之古为今用。这就是周恩来一再强调的发掘传统文化要“创造”的重要观点。
二、对传统文化要全面、准确地发掘
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阐明了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而且指出要全面、准确地发掘,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首先,周恩来要求对传统文化加以分类。就是说挖掘传统文化时,要区分主次,在坚持批判继承的总原则下重点把握。周恩来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把传统文化大体上分为三类,或者说分为三个层次,分析了它们在历史上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一类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文化。周恩来认为这一类是最丰富的、最具有人民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要重点挖掘。建国伊始,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上讲话时指出:“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很宝贵的传统,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革命的传统。比如,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封建主,我们民族抵抗外来侵略,这些革命传统,都是很宝贵的。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发扬。”16还有,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许多美德,也是我们要重点挖掘和继承的,如周恩来指出的“我们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近百年,而且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几千年间,劳动人民不断斗争,形成了一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光大。”17特别是近百年来,劳动人民英勇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的统治,创造了可泣可歌的文化,这可以激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勇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它发扬光大。
另一类是历代思想家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文化学说。对这类文化,周恩来认为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类文化孕育和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各家的思想,包括宇宙观、行为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及人们情感态度等。这些都对中国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更广、更深,并流传至今。周恩来强调这一类文化要加以批判地吸收,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割断历史。1957年,他在杭州群众大会讲话时说:“‘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是完全应该的,孔家店是要打倒的。可是现在对孔子就应该全面评价,对他的一些好的地方,就应该给予肯定。”18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的确孔子有好的东西,比如在人生观上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提出以“仁”为本是有合理因素的;他的教育思想、中庸思想包含许多积极的东西,这些积极的东西怎能轻易地否定呢?
当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肯定它,不是包揽它。因为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用来宣扬忠君,喧染“天命”,把孔子消极的东西捧为至宝,这一部分内容应予否定。要按周恩来指出的那样肯定孔子的一些好的地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新儒学的学者对孔子的思想不“一分为二”,本来是糟粕的东西,也把它捧为精华,甚至说儒家的思想是21世纪的指导思想;21世纪是什么“儒学昌盛”的世纪。这是错误的。不管这些新儒学家主观用意如何,起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态度,背离“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再一类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开明的封建统治者留下的文化。周恩来认为对这类文化,也不能一概否定,也要吸收其中某些有益的因素。周恩来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例如在封建时代,起过一些进步作用,对广大人民有好处的东西,也是应该肯定的。甚至封建王朝里边也有一些有进步作用的东西,有的帝王也做过促进历史发展的事情,我们也不能采取非历史主义的观点一律抹煞。”19例如,对改良主义也要分析。要看是什么时候的改良主义,革命高潮时主张改良,那是调和阶级矛盾,阻挠革命,必须反对;而“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但它对当时的中国,对当时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能否认。
其次,周恩来对挖掘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原则。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出“中国是古老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两大优点:勇敢、勤劳。”20这是我们要继承的发扬的;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要有人民性,要站在同情广大人民方面。我们把历史的东西搬出来,是否就背离了现实呢?要看作品的内容”21;在史学方面提出“暴露旧的东西,使后人知道老根子,这样就不会割断历史。……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22他还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料很值得收集。”23在科学技术方面提出“从知识来说,反对的是那些有害的东西;有利于人民的科学技术,有利于人民的知识,我们还是欢迎的,还是要学习的。”24他肯定“知识就是力量。”
周恩来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他不仅要求各业务部门要重视这项工作,而且他身体力行,亲自领导、指挥发掘古代文化的精华,做到有所创新,使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在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文艺思想、史学和其他科学的思想中,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三、努力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的人才,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一需要人才;二需要创造。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周恩来关于传统文化现代化思想的核心。他不止一次提出挖掘古代文化的精华要为今天社会主义服务的观点。
为了传统文化现代化,周恩来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因为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从事科学研究,要有人才,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是完不成这项艰巨任务的。
1950年6月8日,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国家存在了几千年,人口发展到四亿七千五百万,能够抵抗敌人的侵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这表明我们民族过去是掌握了一些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因而是有科学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发掘它,研究它。”25现在要研究它、发掘它就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一样需要人才。周恩来指出“我们的国家是这样地大,我们建设事业发展得这样地快,今后还要发展得更快,因此,我们不能不更快地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26他这一观点当然也包含着培养发掘传统文化的专门技术人才。
同时,周恩来还就发掘传统文化需要培养人才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第一,要尊重和发挥老专家的意见和作用。周恩来认为老专家“都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组织得不好,没有能使他们的力量发挥出来。”27因此,他指出对老专家要给以各方面的照顾,做好组织工作,发挥各路“诸侯”的力量“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28第二,指出要培养年轻的一代。因为老专家“今后的日子总是比中、青年人少一点了。”29为了使中、青年人尽快地脱颖而出,他提出老专家“如果自己不能动笔,可以带徒弟写点东西。”30周恩来是在1959年讲这番话的,在他的号召下,后来文化界、科技界“带徒弟”蔚然成风,“拜师”成为培养新生力量的新鲜经验,一批年轻的专门人才迅速成长,也包括发掘传统文化的新的一代。
周恩来还强调培养起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才要勇于创造。他说:“在科学研究中,要贯彻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1很明显,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才要有很高的素质,缺乏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行,没有创造性也不行。发掘传统文化是极为严肃的科学研究,如果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东西,不能古为今用,那就不可能把传统文化现代化,这样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周恩来明确地指出:“如果我们不把书本上的知识跟实践相结合,这个知识就是死的,没有用。”32他认为学习古代的东西,不能为现实服务,是毫无意义的,发掘传统文化“都是为了今天的创造。”33就是把传统文化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服务。芭蕾舞剧《小刀会》是中国的历史题材用芭蕾形式来表达,这是创造。“其中的《弓舞》没有女的站在男的身上那些芭蕾动作”,也是符合国情的。他特别强调在发掘传统文化时,可以溶化外国好的东西,但主要是挖掘本民族的东西为主。他说:“我是主张先把本民族的东西搞通”,在挖掘过程中“把古代的、外国的东西溶化在创作里,应该注意时代背景。”34不能不顾历史,不能不顾国情,否则不是创造,而是粗制滥造。这是创造的重要原则。
其三,周恩来对发掘传统文化寄于厚望。他说:“我们要根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用我们民族的形式,进一步创造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35他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祖先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发掘、要继承,“使它发扬光大,一代胜过一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更加发扬光大。”36他满怀信心地预示“将来在共产主义的大家庭中,中华民族这一份文化财富,将会占很重要的地位。”37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所创造、有所发展。”38
周恩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我们认真学习和把握他的这一理论和他创造性的实践,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工学院)
注 释:
①、②、③、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21、22、26、27、28、29、30、33、34、36《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63页、第269页、第269页、第467页、第196页、第 320页、第 320页、第343页、第425页、第467页、第468页、第297页、第298页、第197页、第295页、第165页、第296页、第295页、第295页、第297页、第344页、第344页、第343页。
④、⑤、16、17、18、19、24、25、31、32、35、37、38《周恩来教育文选》第17页、第 2页、第59页、第148页、第 146页、第 59页、第 61页、第7页、第143页、第58页、第60页、第60页、第61页。
20《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23页。
2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93页。
《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