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
2020年09月14日15: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何香凝,广东南海人,国民党左派政治活动家,画家,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是共产党人的老战友,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无论是在我们党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还是顺利发展的时候,她总是始终如一地相信我们党,支持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她这种不断革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她以自己的革命业绩和高尚情操,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衷心尊敬与爱戴。她与周恩来之间的交往感人至深,留下一段段佳话。
敬重何香凝、关爱廖承志
周恩来曾经满怀深情说过:“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对此,廖承志也曾深有感触说道:“这是实情啊,父亲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就十分赏识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恩来革命关系密切,而她的女儿囡囡又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疼爱的干女儿。”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经常和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女廖承志、廖梦醒来往,相处极为融洽。廖承志、廖梦醒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阿哥”。当何香凝得知邓颖超是1904年2月4日出生的,不禁高兴地说:“你和梦醒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真是太巧了,我们两家的缘分不浅啊!”此后,邓颖超就很自然地喊何香凝为“妈妈”了。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周恩来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就前往医院探望。后来,他整整三天三夜没回家,直到他回家后邓颖超才知道自己的丈夫也险遭毒手。周恩来和蒋介石原本是研究决定当晚11点搜捕杀害廖仲恺的凶手,但蒋介石提前两小时发布了戒严命令,而且临时改变了口令,周恩来却一点不知道。那天晚上,周恩来的车子开到司令部门口,警卫问口令,这边不知道,一时答不上来,结果警卫就开枪了。周恩来的司机被打死,他机智地卧倒在车座下才幸免于难。后来,周恩来下车大声宣布自己的身份,警卫这才住手。当夜,周恩来是带着一身血迹回家的,但他总算是死里逃生的幸存者。
由于那段特殊的经历和友谊,在廖仲恺遇难后几十年,周恩来对何香凝和她的一对儿女都特别关心。周恩来对廖承志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使廖承志终生难忘。而廖承志不负周恩来所望,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得到周恩来的赏识。
廖承志1925年17岁时加入国民党,在廖仲恺遇刺身亡之后,廖承志继承其父遗志继续推进民主革命,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脱离国民党,于1928年8月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何香凝支持并掩护廖承志离沪赴川陕苏区工作。
长征途中,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被加上“特务”的罪名,开除党籍,在保卫局的监视下戴着手铐行军。1936年9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黄河边,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下部队,发现廖承志被人看押着正低头慢慢地走,很快意识到他的处境不妙,当时也不便多说什么。廖承志思想上没有一点准备,竟不知如何是好。是同周恩来打招呼,还是背过脸去?他不想给父亲的老朋友带来麻烦。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周恩来下马走了过来。他脸上毫无表情,好像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他没有和廖承志说话,只是当着押送人员的面,紧紧地握了一下廖承志的手,然后上马走了。
晚上,周恩来派通讯员把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廖承志一进去,又一次感到不知如何是好。屋里坐满了人,有张国焘,还有红四方面军领导,也有中央派到红四方面军的朱德、刘伯承等,他们都严肃地坐在那里。在这之前,廖承志已经听说张国焘下达了对他执行枪决的命令,心想,是不是执行死刑前再审讯一次?但他看见有周恩来在场,不知怎地心里反倒踏实了。
张国焘当然知道周廖两家的亲密关系。不过,他还是明知故问周恩来:“你们俩早就认识吗?”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他,佯装声色俱厉地问廖承志:“廖承志,你认识了错误没有?”周恩来在这里没有像以前那样唤他承志。他刚想为自己申辩几句,可是看见朱德朝他微微摆了一下手,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周恩来的计策,就老老实实回答说:“认识了。”周恩来又问:“认识深刻不深刻?”廖承志回答:“深刻。”周恩来接着问:“改不改?”廖承志回答:“改———!”廖承志好像是家长面前的孩子,一一做了回答。
最后,周恩来将张国焘的嘴给堵了起来,为廖承志的“错误”结了案。然后,他叫廖承志留下吃晚饭。
在吃晚饭的时候,周恩来故意不理睬廖承志,只同张国焘说话。朱德在桌子下悄悄踩了廖承志的脚,叫他不要老抬头想和周恩来讲话,老老实实吃饭!
廖承志估计朱德和周恩来已经商量好了,用严厉训斥他以博得张国焘喜欢的方式,解救他。饭毕,周恩来还是没有笑脸,立即让人把廖承志带走。
张国焘本来已宣布当晚将廖承志处决。可是见周恩来站在他一边训斥了廖承志,而朱德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为廖承志说好话,张国焘觉得周恩来给了他面子,心头的火气撒掉一半,气顺多了。于是,他又下令:“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
从死神手里逃脱出来的廖承志,非常感谢足智多谋的周恩来,是他一顿“愤怒”,一场“无情训斥”,才有他廖承志的一条性命。
1937年1月,廖承志顺利到达延安,周恩来托人告知何香凝。
破例为何香凝画作题词
何香凝不仅是革命家和爱国者,还是有名的画家。 她画的梅花特别受到大家的喜爱。
邓颖超和何香凝均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在一起开会,何香凝又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连同她担任的侨委主任,都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之下进行工作,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联系,加上几十年来的深厚情谊,使她俩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两家常来常往。
1950年8月初,邓颖超与周恩来结婚25周年之际,何香凝精心画了一幅“梅花松柏图”,上书“恩来颖超结婚25周年纪念”。她用霜欺雪压香如故的梅花和酷寒不凋挺且直的松柏象征邓颖超和周恩来,寓意深刻,恰到好处地赞颂了他们的爱情和品德。1954年邓颖超50岁生日时,她又画了“菊花图”相赠。画上的菊花淡雅秀丽,迎严寒而竞放,这里蕴涵着她对邓颖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还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大门口。祖国派出了优秀儿女———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1951年,何香凝为志愿军画了一幅《喜鹊牡丹图》,请周恩来欣赏评价并且想让其在画上题词。
周恩来有个“原则”,就是从来不在别人的画上题字,惟一的一次就是对何香凝的破例之举了。周恩来欣然题写了一副12个大字的对联:
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
“鹊”就是喜鹊,它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报喜的吉祥鸟;“贻” 是“送”的意思。这副对联嵌上了“抗美援朝”四个字,配上何香凝的画,再好不过地表达了祖国人民对“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念和对战士们的崇敬。
登门为何香凝庆寿
1958年5月,时任解放军二十一军军长的吴咏湘少将因病去广东从化疗养,由其妻子朱虹陪同前往。每天晚饭后出来散步,周恩来与邓颖超两人也总在那个时间散步,从不带警卫员。在第一次散步相遇时,吴咏湘先打招呼:“总理好!”因穿便装,就未行军礼。周恩来问:“你姓啥?”吴咏湘回答:“我姓吴。是二十一军的。”周恩来又问:“是什么病?”吴咏湘回答:“是鼻咽癌。”邓颖超问吴咏湘身边的妻子:“姓什么?”朱虹回答:“姓朱。”邓颖超说:“一个姓吴,一个姓朱。”每天晚饭后散步经常遇见,邓颖超也总是说:“你姓朱,你姓吴。”
一天,时为海南军区司令员的庄田对吴咏湘说:“今天是何香凝生日,去吧,去看看她。”吴咏湘认为同何香凝不熟悉,贸然闯去不合适。庄田说:“不要紧,何香凝好客,我带你去,给你介绍一下,就可以了。”正在休养,也无别事,吴咏湘、朱虹夫妇就随庄田一起去了何香凝住处。天已暖和了,何香凝房间里还烧着暖气。
一进门,看见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陈毅都在,大家一一热情地打起招呼。办寿庆活动的还组织了几十个年轻的女同志去祝寿,满满一堂,使寿庆更显热闹。
切开吃西瓜的时候,何香凝给每人分了一份。
有人提议要邓颖超唱红军时代的歌,周恩来说:“你不会唱了吧,还会唱吗?”邓颖超说:“会唱的。”就唱了一支。
何香凝也唱了一个广东小调。
紧接着,陈毅唱了一支《马赛曲》。邓颖超从桌子上拿了一些糖果放进了口袋里,周恩来说:“怎么拿糖?”邓颖超说:“拿回去给孩子们吃。”
周恩来随手拿起一块糕点吃,那是小小的糕点,一两面粉可以做好几块,周恩来吃了一块后,又准备吃第二块,邓颖超轻轻打了一下周恩来的手:“不要吃了,留一些给孩子们吃。”
何香凝听到了邓颖超的话,笑着要服务员拿纸包了几块点心交给了邓颖超。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没有孩子,说是要带回去给孩子吃,当然是指他们收养的那些烈士遗孤了。之后,周恩来、邓颖超先告辞了,夫妇俩互相推让要对方走在前面,最后还是邓颖超把周恩来推在前面,周、邓一先一后走了。陈毅同吴咏湘、朱虹夫妇也一起告辞了。
1961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在政协礼堂主持了一个“百老庆寿大会。”一百位70多岁以上的在京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欢聚一堂。
周恩来准时到会。他一进会场就立即向老寿星———83岁高龄、时任民革中央主席的何香凝走去。
何香凝见周恩来正向自己走来,忙起身相迎。但老人动作迟钝不便,不慎把手杖失落在地。
周恩来加快脚步疾趋向前,一面弯腰为何香凝拾起拐杖放好,一面热诚地与老人家握手,向她问好祝寿,并向到会的老人一一问候。
宴会开始后,周恩来举杯,风趣地说:“今天到会的百位老人,年龄平均八十岁,加起来就有‘八千岁’,人生望百……,20年后,我们百位老人再集体祝寿,大家要真正地高呼‘万岁’了。”
这次别出心裁的祝寿会,充分反映了周恩来同何香凝等党外著名人士们彼此互相敬重、互相关心的浓浓友情,也是数十年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胆肝相照的真实记录。
特批与廖仲恺合葬
1968年6月,何香凝欢愉地度过了90大寿之后,她感到身体与精力大不如前。1970年4月,她不慎跌倒,又得了肺炎,进入医院治疗。经宋庆龄和周恩来等深切关怀及医院尽力抢救,转危为安。
1971年,何香凝老人病重,周恩来到医院去看她。躺在病榻上的老人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向周恩来提出:死后不想火化,要把遗体运到南京和廖仲恺合葬。
当时,大家对何香凝的这个要求都感到吃惊。因为大家知道,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在倡导火葬。周恩来正是这些领导人中主张火化的第一批倡导者。
没想到,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回答老人说:“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
周恩来当场十分痛快地承诺,让何香凝老人感到了极大的安慰。
后来,周恩来对廖承志和经普椿夫妇解释说:“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很大,她的这个要求应该满足。”
一年后,何香凝老人在平静中闭上了眼睛,她的丧事办得很隆重,这在黑云压城大叫“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北京成为舒缓人们心头郁闷的一个议论话题。中央决定遵照其夙愿与廖仲恺合葬,由邓颖超送其灵柩到南京。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不幸逝世。这使廖承志全家无比悲痛,泣不成声。在严寒的冬天里,廖承志一直跟着吊唁队伍排队,等待向周恩来遗体告别。第一次告别完,出门后没有走开,又带上经普椿再一次排队,向周恩来遗体鞠躬敬礼,再看一次周恩来的遗容。后来,廖承志挥泪写下缅怀总理的长文《教诲铭心头恩情重如山》,表达了他一家四代人对周恩来的无限深情。廖家的孩子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家里所有的周恩来的照片,精心粘贴在相册上。每幅照片,都激起他们的无限哀思。他们还把周恩来的一些照片装上镜框,挂在房间里,天天瞻仰。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