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力主开渠 亲自制定治淮总方针

2020年06月22日16: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刊发秦九凤署名文章《恩来及家乡》,其中提到周恩来爱家乡,也有原则地为故乡做了许多具体的实事,他曾亲自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总方针。

现将原文摘编如下:

1949年和1950年的夏季淮河都发生洪灾。尤其是1950年的大水,皖北区党委和苏北区(当时安徽、江苏都还未建省)党委都向中央和华东局拍发了灾情报告。报告说,这场大水淹没了几千万亩庄稼地,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两区共有600多万人逃离家园。特别是毛泽东在看到报告上“不少是全村沉没”、“大水下来之后,人蛇争树,毒蛇咬人又致人落水”等悲惨状况时,难过得落了泪。他当即挥毫将此件批给周恩来,并亲笔题写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8个大字,要周恩来抓紧制定治淮计划和落实治淮措施。

1950年8月25日至9月12日,在周恩来亲自指导和参与下,水利部专题召开治淮会议。周恩来根据淮河流域的古往今昔,亲自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总方针。

在一次讨论治淮方案的会议上,政务院有两位领导对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有不同意见,认为我们国家刚从废墟上建起来,百废待举,哪有钱来挖这样一条大河呢?这两位政务院领导说的当然也完全是实情。但是周恩来当即板起面孔说:“苏北人民在两次战争(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了那么多烈士。为了支援革命,他们还出了那么多民工。民工们用小车推着粮草,跟在我们部队后边,让我们打赢了淮海战役。他们又用小车把我们‘推’过长江,一直‘推’到上海南京路。现在革命胜利了,他们遇上困难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支援他们吗?”就这样,他用事实和真情说服了那些不愿在当时花钱治淮的同志,坚持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

1951年,周恩来的八婶母杨氏偕孙子周尔辉赴京,见到了她多年想念的侄儿周恩来。其实,周恩来也在想念着这位对他有过养育之恩的婶娘。周恩来关切地问:“八婶,家乡人现在生活好吗?”

“比原来好多了。”八婶回答他。

“北乡人也能吃到大米饭吗?”

“现在还不能。”

听到婶娘的回答后,周恩来告诉她:“八婶,家乡还要挖一条大河啦,从洪泽湖一直挖到海,那时就更好了。我们淮安北乡人也就能长水稻吃大米了。”

周恩来说要开挖的这条大河就是现在的苏北灌溉总渠。它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东到黄海边的扁担港,全长168公里。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调动下,苏皖豫3省共出动了130多万民工,用铁锹挖土,用石硪打夯,仅用83个晴天就全部挖成告竣,创造了人间奇迹,被当时前来参观的一些国际友人赞誉为:“中国人的手真是铁打的!”

淮河,这条为害千百年的“害河”终于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服了。如今,水到淮安抽水站后,已经是“东西南北任调遣”的一番景象。周恩来的“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周恩来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区,已由当年南乡只能长一季小麦,秋天的水稻要看老天的“脸色”才能确定有无收成,而变成现在的旱涝保收了;北乡则由原来只能长些低产的旱谷作物,变成如今的水旱轮作,年年高产无忧的景象。这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带给淮安的巨大作用。当然,治淮的巨大成果是惠及豫皖苏3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周恩来关心家乡、为人民办的一件最最具体的实事。笔者清楚地记得,就在苏北灌溉总渠开挖的同时,淮安来了4位高个子、大鼻子的苏联专家。专家们帮助设计建造了淮安运东分水闸、运南节制闸、淮安船闸和运南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和科学化的经济企业,使昔日名气不大的淮安,成为苏北排洪、抗旱、航运和灌溉的枢纽,一个管水的中心。所以,每当我站在苏北灌溉总渠的岸边,看到和听到那哗哗东流的河水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是为伟人周恩来唱出的关心家乡、热爱故乡人民的乡情歌、爱民曲!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