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关心老区扶贫工作:“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

2020年06月18日10:1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和延安老乡在一起。

  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始终关心重视的工作。周恩来担任总理27年,始终心系百姓,关心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的脱贫工作。

  对老区要有感情

  周恩来对老区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1951年,他在战斗英雄代表和老根据地代表联欢会上指出:“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过上好的生活。应该下山,应该进城。但下了山不应该忘了山,进了城不应该忘了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正是受这种真实感情的驱使,周恩来心中时刻都装着人民,对老区人民给予无限关怀,为老区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付出了毕生心血。

  1970年春,周恩来在同身边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得知陕北人民生活困难时,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为此,他专门召集中央有关部门、北京市和陕西省及延安地区负责同志开会,研究如何帮助老区发展农业生产和五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陪同越南领导人到延安访问。当得知延安群众的生活仍十分困苦时,他再一次难过地流下眼泪,他向当地负责人提出应尽快改变延安地区的落后面貌。

  要做好老区的扶贫工作,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对老区的真感情是第一要素。只有有了真感情,才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有了真感情,才会和老区人民心贴心,真正做好老区的扶贫工作。在对老区的真感情上,周恩来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做好救灾扶贫工作

  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常遭受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面临突如其来的灾情,老区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大大增加了脱贫的困难。因此,做好救灾扶贫工作,是老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老区遭遇灾情时,周恩来总是第一时间了解情况,进行救灾工作部署,只要条件允许,不顾危险也要奔赴现场,亲自组织抢险救灾,安排人民群众的生活。

  1973年夏,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连旱22个月,数百万人缺粮。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当周恩来听到定西等十几个县有200万人口的地区很多人没饭吃、没衣穿等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时,十分难过地说:“我们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老百姓。”会议结束后,周恩来第一时间从国务院8个部委抽调干部,奔赴甘肃帮助救灾。1973年秋冬,国家救灾的大批粮食和旧军服,源源不断地发到灾区人民手中。

  在老区人民受灾的艰难时刻,周恩来洒泪自疚,深入一线亲自指挥抗灾救灾,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真正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灾情,检验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也展示出人民领袖的责任担当。

  注重调查研究

  老区贫困是各异的,每个地区、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只有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对症下药,才能真正使扶贫走向精准,变“输血”为“造血”,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周恩来历来注重调查研究。他涉足祖国的山山水水,走遍祖国大地,只要有机会便亲自深入老区,深入一线,与工人、农民、干部交谈,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取得最可靠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1961年5月3日至8日,周恩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深入调查。在与社员群众谈话时,一个叫张二廷的社员直率地告诉他:“这两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如果再这样下去两年,连你也会没有吃的。”周恩来后来说:“这句话对我教育很大,我很受感动。一个农民把我们看作他自己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这是一针见血的话。”会后,周恩来到张二廷家做客。张二廷把伯延公社遭受的灾情和公共食堂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如实地告诉周恩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周恩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了解到集体食堂、大公社、供给制的严重弊端,于5月7日凌晨3时向毛泽东电话汇报并提出了解散集体大食堂的建议,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

  (摘编自《党史博览》2019年第8期 潘敬国 金秋/文)

(责编:张鑫、唐璐)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