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9日11: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文汇》刊发孟素署名文章《周恩来教育晚辈克己奉公》,其中提到,周恩来严于律己,毫不特殊,拒绝侄儿爱人户口调入北京。同时也教导晚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家总理的亲属,而丧失立场、自恃特殊,要丝毫不搞特殊化,自觉抵制各种特权思想的侵蚀。”
现将原文摘编如下:
周恩来虽然职务很高、权力很大、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很多,但他“位尊不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严于律己,毫不特殊。同时,周恩来也一再教导晚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家总理的亲属,而丧失立场、自恃特殊,要丝毫不搞特殊化,自觉抵制各种特权思想的侵蚀。”周恩来甚至对所抚养的烈士子女要求也很严格,多次叮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特殊化和优越感”,并指出:“要说特殊的话,那只能在工作上做出突出的成绩来。”
周恩来有个侄儿叫周尔辉,周尔辉的父亲周恩硕在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和汉奸杀害了。解放初期,他随奶奶等人在淮安生活,并曾在扬州念中学。1952 年,奶奶(即周恩来的八婶母)两次带尔辉去北京看望周恩来,后来把尔辉留在北京读书。
当时,北京有干部子弟学校,又有许多条件好的重点中学。周恩来没有送他进这类学校,而是把他送到条件较差并刚由私立改为公办的二十六中。这个学校就读的学生多数是附近的劳动人民子女。尔辉住校以后,有两种伙食标准:一种每月9 元,一种每月7 元。周恩来让他吃每月7 元的伙食。入学之前,周恩来一再叮嘱他:“不论是填表或谈话,都不许透出和我的关系,否则人家知道你是总理的侄儿,就会处处照顾你、将就你;你也会产生优越感,那样,你的进步就慢了。”
尔辉记住了伯伯的话,对他与周恩来的关系守口如瓶,一直没让人知道他是总理的侄儿。他经过努力学习,从二十六中毕业后,考入了北京钢铁学院。上大学后,表现较好,组织上准备发展他入党,在调查他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而到淮安去了解情况时,才知道了他与周总理的关系。
大学毕业后,尔辉留在北京工作。1961 年,他和家乡的一位小学教师孙桂云结了婚。单位为了照顾他们夫妻俩,准备把他的爱人从淮安调往北京工作。周恩来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有一天,尔辉带着桂云一道去看伯伯,在谈话中提起了工作调动的事。周恩来惊奇地问:“噢!那么容易呀!要是人家不接收呢?”他们心想:人都来了,还能不接收吗?就回答说:“不接收再回去。”
事后,周恩来就这件事严肃地批评了有关单位。他说:“照顾夫妇关系,为什么不能从大城市往小城市调,偏偏要调到北京呢?”有关单位接受了周总理的批评,没有接纳尔辉爱人的户口。
为了做好尔辉的工作,邓颖超专门找他们夫妻谈话,她说:“伯伯是抓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他要带头执行这项政策。”尔辉和桂云经过伯伯、伯母的说服教育,非常理解伯伯的做法。尔辉在桂云回淮安后不久,也准备调回淮安工作。临走之前,周恩来嘱咐他:“到淮安后,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能提任何特殊要求,一切要听从当地组织上的安排。”
尔辉牢记伯伯的教导,回到淮安后,在淮安县中学当起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外地亲属顺道到北京看望周恩来和邓颖超,这是常有的事。周恩来夫妇都热情招待他们,留他们在家里一起吃几顿家常便饭,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有时也从他们口中了解当地的生产情况和群众生活水平。周恩来和邓颖超总是告诫他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能有丝毫的优越感,更不可搞特殊化。”
如果说共和国总理有特殊的话,那是指他是人民的特殊公仆,要为国家作出特殊的牺牲。除此之外,他永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毫不特殊。而他的亲属,就更没有什么特殊可言了。
1976 年1 月15 日下午,即周恩来逝世后的一周,邓颖超还专门把周恩来的亲属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恩来生前是党和国家的一位领导人,但他总是按照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他把自己看作是党的人,是一个人民的勤务员。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恩来始终如一地遵守着这条共产党人的最重要的准则。他永远保持和群众的最密切联系,从不搞特殊化。特别是在我们党处在执政党的地位以后,他更是时时刻刻注意这个问题,严于律己,把搞好我们的党风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他的亲属,又有什么理由把自己放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呢?我们千万记住,不要以为自己在革命的征途上有什么特殊,不要夸耀,不要吹嘘,一定要谦虚谨慎,要多向革命老前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