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3日12:08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凡见过周恩来的人,无不为他温文尔雅的仪容、彬彬有礼的举止、幽默风趣的谈吐、亲切谦逊的态度所倾倒。而同时,他又是一位有着顾全大局的战略眼光,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革命家、政治家。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孤身勇赴鸿门宴的事件,便可充分体现他的这种超群的眼光和无畏的气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爱国热忱,在西安人民的支持下,逮捕了反对抗日、积极“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捉住了蒋介石怎么处理他呢?张、杨两位将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发电报请共产党派代表来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党中央经过慎重的研究讨论,认为如果杀了蒋介石,以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就会抓住借口,扩大内战,公然投降日本帝国主义,这对民族前途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抗日救国,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形成,党中央决定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那段风雪交加的日子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存亡,都到了危急关头。作为中共全权代表的周恩来,在气氛肃杀、环境险恶的西安城整整住了两个多月。
有一天,一位剽悍的青年军官请周恩来去王曲军官学校赴会。这是杨虎城属下的部队学校,学员个个血气方刚,情绪激烈。他们强烈要求杀掉蒋介石,否则就武装闹事。听说中共派代表来是要协商放了蒋介石,便放出风来:“不能由共产党处理这件事。不能说放就放!”
无疑,这将是一场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周恩来却毫不犹豫地接过请帖。军官走后,一旁的李克农和得到消息后匆匆赶来的杨虎城都想极力劝他别去。周恩来却笑吟吟的,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还不允许任何人陪同护卫。他说:“青年血气方刚,是基于爱国之心。国难当头,蒋介石不抵抗,丧权辱国,他们才恨不得生啖蒋介石的肉哩!现在,咱们主张不杀,他们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难道不该做做工作吗?他们来请,不正是好机会?”
当周恩来一身布军装、扎着士兵的腰带出现在王曲军官学校的甬道上时,道路两旁已经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官。他们彼此推搡着、吵嚷着,其间还夹杂着几声高亢的呼喊:“不杀蒋介石后患无穷!”那架势,比起两千年前的鸿门宴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周恩来镇定自若地穿过这愤怒的人群,面带笑容,举止雍容。一些本想拦道取闹的军官,被威慑住了。
周恩来站到礼堂的台子中央:“我今天来贵校,是要听听各位意见的。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爱国军人。”一番礼貌而随和的开场白,立即令全场安静下来。
“蒋介石丧权辱国,罪大恶极,为什么不杀他?”一名军官挑了个头。
周恩来没有马上回答,而只说了一句“这问题提得好”,便示意大家继续畅所欲言。
“不杀他,捉他干什么?”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
直到大伙儿几乎把话说尽时,周恩来才大声应答:“要杀,这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出乎意料的回答,把全场的人都给怔住了。
然而,周恩来没有继续杀与不杀的话题,而是话锋一转,讲起了西安事变前后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当周恩来把深刻的道理和难解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讲得清晰明了后,青年军官们心头的疑团渐渐散开了。
那位送请帖的军官仍心有不甘,咄咄逼问道:“你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反蒋抗日的,为什么现在变了?”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跟蒋介石打了十年仗,势不两立,为什么不乘机报仇,处置了他,是吗?”
“对,就是这意思。”
“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周恩来强抑激动的情绪,深沉地说,“我们红军有位将军,叫徐海东。他全家三十六口人呐,除了他,三十五人全叫蒋介石杀害了。多惨呀!这个仇够深了吧?可这次他也主张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员来说,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连那位提问的军官也被感动得不能自已,踉踉跄跄地走到周恩来面前,行了一个军礼,说:“周代表,你们共产党以德报怨,大公无私,以国家民族为重。兄弟打心眼儿里佩服。”
周恩来亲切地说:“听你的口音是东北人,我在东北住过几年,也算老乡了。”然后,他高声倡议道,“咱们唱支歌好不好?”顿时,礼堂里响起激昂嘹亮的歌声。当唱到“爹娘啊,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歌声变成了一片唏嘘声。
歌声中,军官们心底透亮了,由衷地高呼:“赞成中共的主张!”“拥护张、杨的决定!”
当杨虎城派遣的武装卫队赶来保护周恩来时,一席险象环生的鸿门宴已经变成了一场慷慨激昂的声援集会。 (唐旻红)
选自《作风百典》
主编:俞克明 赵增辉 徐建刚 王 玉
中国方玉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