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君
2019年01月25日16:4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为1941年12月,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的黄克诚。(资料图片)
1941年1月,黄克诚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抗日。
苏北地区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经济掠夺,生产力遭受很大破坏,军民生活极度困难。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黄克诚向全师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要求全体主力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倡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
当时,盐阜区种植棉花,却没有纺织厂。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纺织,一年织的土布还不够自己穿衣用,干部战士军装用布更是困难。1943年部队发放夏季服装时,棉布不能满足部队需要。黄克诚在指挥抗日战斗之余,也思考着如何解决部队棉布供应困难问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一天深夜,黄克诚突然有了主意。他拿着军帽,让妻子唐棣华帮他改帽箍。
新四军的单军帽,沿用了国民党军队陆军军帽式样。这种军帽,在后脑处多了一道双层布箍,放下来,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但这种帽箍平时没多大作用。黄克诚一直在琢磨怎样把这道帽箍由双层改为单层。他盘算着,一顶帽子一个小布条,100顶帽子就能用尺量了,第三师两万余人,算起来就能节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军算起来,就更多了。他让唐棣华把他的帽子改成单层箍,他先试戴。
唐棣华听黄克诚这一算账,很是惊喜,连忙掏出针线包,把帽子拆下来改成单层箍,又一针一线地缝合。黄克诚戴起帽子,正了正帽檐,高兴地说:“这跟双层箍的帽子不是一个样嘛!”
第二天一早,黄克诚就把这顶改过的帽子交给师部其他干部试戴,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改得好,帽子同样戴,布却省了不少。
黄克诚从帽箍得到启发,又仔细地审看自己穿的军装,思索如何节省更多的布料,最后提出改革制服的办法:上衣翻领改成直领,去掉两个口袋;裤子由宽大的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不发绑腿布。军装本来就是土布做的,改装后就显得更“土”了。新四军第三师和苏北军区的全体指战员领到新军装时,有人发起了牢骚。为此,黄克诚穿着和大家同样的“土”军装,专门召开大会。他说:“军装改一下并不影响我们穿着。我们现在不习惯,以为不美观,但我们今天的节省,是为了明天的丰富多彩……全师两万余人,一天一人省一两粮,一天就是上千斤粮;一人一套军装节省一二尺布,全师省下来的布料有一万多米,积少成多,就能派大用场……”
果然,此项改革举措的作用是巨大的。整个苏北部队一年就节约服装面料万余米。连续几年,布料节约数量很可观,大大减轻了苏北人民的负担。
黄克诚惜民力,重民生,珍惜人民的一针一线。他规定,苏北的党政军机关人员在苏北各县开会、出差,自带口粮,一律不予招待或另行报销。他提倡吃糙米、杂粮,以瓜菜代口粮。他指示各部门,一切军需物资、生活资料、卫生用品的发放,都要有严格限制。对违反者,必加追究。阜宁战役祝捷大会,参谋人员原来把会场选在老百姓的麦田里。黄克诚知道后说:“要不得!”后来祝捷大会改在了东沟南面的乱石滩上举行。
黄克诚要求部队做到的,自己总是首先做到,能为公家节省就尽量节省。根据地巩固扩大、部队供给好转以后,黄克诚仍然艰苦朴素,爱护公家一钱一物,从不大手大脚。部队发给他的毛巾,他剪成两块,一条当成两条用。他说洗脸时,只用毛巾当中擦脸,两边用不到,结果当中破了,四边还完好,剪开来用就可以节省一半;发给他的牙膏,他退回去,自己用廉价的牙粉刷牙。
在黄克诚的倡导和严于律己模范行动影响下,苏北党政军机关干部,都十分注重爱惜人力物力,节约一分一厘。一张白纸两面用,一只信封用两次,自制墨水,个人日用品和津贴也都尽量节省使用,节约交公。他们还自发地利用工作之余、战斗间隙,不但帮助农民耕地、栽种、收割,还自己开荒种粮食,养猪、种菜、磨豆腐,纺纱织布。久而久之,新四军第三师和苏北军区各部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惜民力蔚然成风,成为一支纪律严明、军风整肃,与苏北人民亲如一家的抗日铁军。
艰苦的革命生涯,使黄克诚养成了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的节约作风。他的一些类似“改军服”“半块毛巾”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很多人私下里亲切地叫他“抠门佬”。黄克诚很受用,他觉得节约无小事,节约能办大事,就应该理直气壮地“抠门”才是。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苏北回延安时,称赞黄克诚是“经济学家”。刘少奇在总结讲话中说:“全军7个师,第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
周恩来也称黄克诚为“管家理财的行家”,认为他不但会打仗,对经济工作也很内行,而且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会用钱。周恩来说:“他这个人我了解,你给他一万块钱,他能当十万块钱用。”
黄克诚也赢得了苏北人民的称颂。1945年,在盐阜区第二届临时参议会会休时,海南中学校长唐采庭别出心裁,即席编唱了《卖梨膏糖》民歌小调赞誉黄克诚。
因为“抠门”,因为“会用钱”,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5年的时间里,艰苦奋斗,生产自救,节约了一笔可观的经费。1945年9月,黄克诚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从苏北进军东北。大军千里挺进东北,中央是不拨发经费的,也没有钱给第三师,经费全靠第三师自己解决。第三师省吃俭用节约的这笔经费,可以说派上了大用场。根据黄克诚的指示,将这笔经费除兑换一些国民党的“法币”外,考虑到应急,又把仅限于在苏北地区流通的货币换成黄金一并带到了东北,成为有名的“黄金家底”。
黄克诚无论身处艰难困苦的战争时期,还是身居高位手握审批重权,于公于私,都以勤俭节约为本分,从不铺张浪费,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本色和为国为民谋福利的初心。在他身故后,除了几件棉袄、军衣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几乎没有其他东西,但是,他艰苦朴素的故事却成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