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晓初
2018年06月01日14:13 来源:人民网
一次难忘的教诲
1935年12月,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安定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促成中央这一策略方针的实施,必须有武装斗争作后盾。在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统帅下,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进行了东征。当时前线捷报不断传来,人们欢呼雀跃。红军东征胜利归来不久,中央又决定进行西征,作出准备交部分老苏区为游击区,向西发展新苏区的重大决策。当时的干部特别是老苏区地方干部对中央的这一决策还不理解或不够理解,思想上存在着不少问题,情绪十分不稳。为了帮助干部理解中央的决策,周副主席专程来到陕北省委的驻地作了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长篇报告。
1936年7月的一天,当时驻在安塞谭家营和张家山的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干部集中在一块朝南的荒山坡上,大家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红军西征和陕北的革命形势,不少人担心会离乡背井,不知何日才能返回?当然也还有其他各种顾虑和想法,都以非常急切的心情等待着周副主席的到来,聆听他的讲话。我当时的心情是很激动很兴奋的,作为一个参加革命时间不长的小青年马上能听到闻名中外、德高望重的周副主席的报告,当然最荣幸不过了。就在这时,人们随着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朝坡下小路望去,只见两位身着灰色军装、头戴红星八角帽的军人,骑着大青骡朝山坡上走来,走在前面的是一位浓眉大眼,胸前飘着长长的美髯的英武军人,他在离大家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跃身而下朝大家走来。这就是人们仰慕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脱下军帽,露出乌黑的头发,仪表堂堂,神采奕奕。他亲切地向大家问好,并同主持会议的马明方同志握手,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待大家席地坐好,周副主席就站在凹凸不平的山坡上作起报告来。他讲话虽然没有稿子,但条理清晰,针对性很强,似乎他已经了解到当地干部们的思想问题,讲得深入浅出,既有吸引力,又解决问题。他用极精辟的语言先讲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接着阐述了中央决策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他说,现在变一部分老苏区为游击区,正是为了向西发展更大的新苏区,而且变为游击区的人民有经验配合游击队的斗争,最终也要成为巩固的根据地。他号召大家勿失良机,为革命做出新贡献,迎接革命和抗日新高潮的到来。他还十分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经过,详细地讲了冲破前四次“围剿”的胜利经验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的沉痛教训。他说,我们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主要是毛主席“诱敌深入”待机歼敌的战略方针英明。由于我军上下一致,认真地贯彻了这个战略方针,并采取了运用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从而保证了我军能够胜利地粉碎敌人的前四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遭到重大损失,主要是红军失去了毛主席的指挥而代之以错误的军事路线的缘故。他结合上述经验教训讲了“左”倾机会主义和军事上保守主义、冒险主义的危害,同时讲了中央和红军离开瑞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周副主席还特别讲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的情况。他说,遵义会议的伟大功绩就是纠正了当时军事路线的错误,结束了“左”倾路线的统治,在组织上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周副主席的报告虽然很长,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一个个都听得入了神。这是陕北的干部第一次聆听中央领导同志作这样系统的报告。周副主席的报告使同志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解除了思想顾虑,受到一次生动、深刻的教育。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教诲。
帮助东北人民度过难关
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周总理十分关心东北的工作。那时,东北是全国建设的重点,如果说当时全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那么可以说东北就更为困难。东北局财委算了三笔帐,一是市场供应和需求矛盾突出,二是货币发行和回笼矛盾突出,三是财政收入和支出矛盾突出。东北局领导为解决这些矛盾十分着急,委派马明方同志和我到北京向中央汇报。刘少奇和周恩来同志听了我们的汇报后,非常体谅东北的困难,决定想办法优先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全国都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决定拨给东北价值上亿元的物资和设备,周总理还指定专人进行落实。这对东北人民度过难关,对东北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为了使东北顺利度过困难时期,周总理每年至少两次亲临东北视察指导工作,每次都要解决一些重要问题,给了东北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鼓舞。有一次,当他了解到东北能源十分紧张,致使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时,便代表国务院首先承担责任,并提出保重点、保关键性产品的要求,然后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对下级部署工作,总是先给创造条件,然后再给任务,从不强人所难。1961年2月周总理到沈阳视察,当他得知东北生活用煤得不到保障,公共场所和一些室内气温很低,有的演员手脚被冻麻木影响演出时,十分关心,除保证正常的煤炭运输外,还亲自动员沈阳军区用汽车帮助运落地煤和煤泥,保证了生活用煤的最低需要。周总理这种关心群众、体谅下级组织和干部的崇高品德,使我们东北局的同志深受感动。
严于律己 为人表率
周总理一贯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他每到一地,都要先打招呼不准迎送,更反对前呼后拥,而且说到做到。即使由秘书长到机场、车站迎接,也要受到他的批评。由于他态度诚恳而且坚决,我们也就习惯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事实证明,这样做既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也比那种前呼后拥更有利于保证安全。
周总理到各地,都不住高级宾馆,而住普通宾馆。记得有一次他到沈阳,我们安排他住当时最高级的北陵休养所(即现在的迎宾馆),他坚持要住辽宁大厦,我们以大厦住外宾、客人比较杂、不安全为理由劝他不要变动原来的安排,他还是不同意。宋任穷、黄火青同志也说服不了他,结果硬是住了辽宁大厦。在他去鞍山视察工作时,正好赶上鞍山建了一座比较高级的房子,鞍山的同志高兴地想让周总理作为第一位客人住这座房子。不料,周总理不仅没有住,反而严肃地说,现在是困难时期,我不能为你们开张,应该是关闭。从此,别的领导同志也就不好意思进住了。直到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这座高级的房子才开始启用。
周总理在生活上从来是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他到东北就象到了家,常常点名要吃高粱米干饭、玉米面饼和玉米碴子粥。有的同志问他,为啥要吃高粱米?他亲切地说,我青少年时代在东北读书时就吃高粱米,现在东北的工人农民不都经常吃它吗?一句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有时接待的同志考虑到周总理工作十分紧张、劳累、提出多做一两个菜,他就语重心长地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我们大家都要节衣缩食、共度难关。
周总理从来不让为他安排专场演出,他看节目都要自己花钱买票,并且总是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出现在人民群众之中。有一次,他同警卫人员和司机去看戏,为了不惊动观众,戏开演后他才进场,演出快要结束时,他就悄悄离场了。铁岭小学是周总理小时读过书的地方,他曾以普通一员身份去参观这所学校,是一位小学生首先惊讶地认出了周总理,大家才兴高采烈地围上来。
周总理没有一点官架子,待人诚恳、和蔼,乐意同大家商量事情,倾听各种意见。即使对方意见有错误,他也从不横加指责,而是耐心听完,然后循循善诱,用事实和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大家同他在一起,毫无拘束之感,总觉得格外亲切。有位犯过错误的同志要求见见周总理,经我转给周总理一封信,总理尽管工作很忙,还是挤出时间接见了他,并对他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人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生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人民呕心沥血。白天,他除了开会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外,还要深入到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视察指导,晚上,还要处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事情,一直工作到深夜以至翌日凌晨。在夜间,周总理需要找别人了解情况时,总是先要关切地问一下被找的同志休息了没有,如休息了就不让惊动。他总是这样想着别人,唯独不考虑自己。看到他这样不知疲倦的工作,我们既十分敬佩,又为他的健康担心!难怪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在他办公室的门上贴过这样一张大字报:“周恩来同志:我们要造你一点反,就是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变化情况,从而你才能够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这是我们从党和革命的最高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所以强烈请求你接受我们的请求。”
每当我回忆起和周总理一次次的接触,想起从周总理那里所受到的教益,心情都非常激动。他是世界上最忙的总理,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总理!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堪称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他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功盖日月。尽管我所提及的只是沧海之一粟,但我愿把亲身感受的二三事汇入全党全国人民对周总理回忆的大海,与大家一起永远怀念他,学习他。
《我们的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