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周总理这样说

徐震秋 陈石松

2018年04月20日16:05    来源:人民网

  “四化”战略目标的确定

  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面貌,使我国在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赶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水平,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就强调了必须着重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问题。1953年 9月,他在一次政协党委会上指出:“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站立起来。这是一百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并为之流血奋斗的宏伟事业。不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改造,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完全独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①

  周恩来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方针,这一方针为党的八大所确定。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②这个方针,把过去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提法具体化了。他进一步解释:“我们所说的在我国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说: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③

  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状况,1959年12月,周恩来提出了:“很快地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的任务,他说:“我们的国家很落后,比起工业发达的国家,我们不仅经济上落后,而且生活水平以及科学文化水平也不高。要摆脱这种落后状态,就得很快地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这包括工业、农业、财政、贸易、文教、科学、国防等各方面。”④

  到了1963年8月,他曾设想,经过1963年至1965年三年过渡和1966年至1975年的十年规划“基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他解释说:“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⑤这个设想不仅对工业现代化,而且对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恩来最早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初步思想,是在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⑥这里尚未把科学技术现代化概括在四个现代化之内,但已有了“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工业”的思想。

  1957年8月4日,周恩来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现代化与工业化并提,他说:“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荣,各族人民才能幸福。”⑦

  1959年12月,周恩来在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任务的同时提出:“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⑧

  周恩来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960年初开始的。1960年1月4日,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和现代化国防。这样才会建成一个既富且强的社会主义国家。”⑨

  1960年 2月,周恩来在广东从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书小组研讨会发言中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是“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⑩

  在当时党内有些人热衷于提出用较短时间赶超美国和苏联时,周恩来以他一贯的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思想,明确地指出:“提出用二十三年的时间超过美国和苏联,可能快了些。我看不要把走在世界最前列作为重点,还是提四个现代化。”11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分二步走,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他说:“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即从1966年开始——作者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2

  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重申了他在三届人大上提出的分二步走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3

  由此可知,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初步概念是在1954年9月,1957年12月把工业化与现代化并提,到了1959年 12月,则把建立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与“四个现代化”并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四个现代化”的完整概念,是在1960年初才形成的。周恩来提出:“四化”的过程,反映了他对中国繁荣富强之路的探索过程,也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认识的日益深化,他为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中“四个现代化”的首倡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奠基人。

  “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有许多精辟论述和突出的见解。

  关于农业现代化,他通过总结苏联重工轻农和我国“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坚持工农业并重,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道路,明确地把实现农业现代化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位。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肥化、良种化等。1960年10月17日,他在总结“大跃进”教训时指出,我们的农业还没有过关,三个化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还要加上良种化,他说“土、种是根本”。14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要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1963年2月26日,周恩来指出,要做到农业解决化肥、种子、农药、机械、水利、土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和科学技术有关。

  关于工业现代化,他认为工业现代化主要的是工业技术现代化,基本内容是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用世界最新技术把工业的各方面装备起来。他还指出,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就要掌握和运用原子、电子、喷气等最新的技术。15而管理现代化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早在60年代,他曾提倡试办托拉斯,说:“托拉斯要按照经济的办法来办,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16

  关于国防现代化,周恩来认为:“尖端的国防,即原子、电子、导弹、航空要更快地搞起来,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力量。”17国防现代化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尖端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国防工业和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它的核心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化的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素质,同时,“对现代化装备不仅要懂得运用,还要懂得它的性能、原理。”18在现代化装备方面,主要抓尖端,还要抓常规。他指出:“现在的常规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常规了,尖端主要是指原子、电子、导弹、超音速飞机等,其他都是常规,是现代技术水平上的常规。”19

  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认为主要是要把世界科学最先进的成就介绍到中国各个部门中来,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中国各个方面装备起来,使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在当时所说的科技现代化的具体标志是掌握和运用原子、电子、超音速等现代科学技术。他说:现在是“原子、电子时代,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没有的。”20

  对“四个现代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相互关系,周恩来在1962年12月曾指出,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结合?“一个是基础,一个是主导,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1963年1月,他又强调要把“四个现代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21又说:“必须在好的农业基础上、好的工业水平上,尖端技术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22

  周恩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特点和我国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实际水平,提出我国的发展目标和步骤,建立“四个现代化”合理的发展机制,并审时度势地进行调整以保证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周恩来在组织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科技状况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我国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与迫切性,对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方针、途径、措施等有许多精辟论述。

  早在50年代中期,周恩来就十分敏锐地看到了世界上科技突飞猛进的趋势,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生产过程正在逐步地实现全盘机械化、全盘自动化和远距离操纵,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空前未有的水平。”原子能、电子学等科学上的最新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23

  同时,他十分清醒地看到了我国在科技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他指出:“我国的科学和技术的状况仍然是很落后的。”24不但在世界科学的很多最新成就,我们还没有能够掌握和利用,而且就是目前我国建设中的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我们也还不能独立解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25因为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就不能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就不能提高各个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就不能增强我们全民族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因此,他的结论是“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强调“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26

  60年代初,周恩来科学分析了我国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有利条件,这就是我们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有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做基础,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有了一支不小的技术力量和一批科学研究机构,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他说:“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把这些条件运用好,群策群力,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后来居上,做出超过前人的贡献。”27

  由于我国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大国,周恩来认为,发展科学技术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应该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重要方面的问题,防止百废俱兴,平均使用力量的偏向。”28这里说的解决重要方面的问题,就是指重点抓原子、电子和导弹、航空、人造卫星等尖端科技。

  为了突破尖端科技,他提出了抓好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早在1956年1月,以他的远见卓识,指出我国“技术科学上的落后同理论科学基础的薄弱是分不开的。”29“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39

  为了突破尖端科技,周恩来还特别强调了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的指导思想。1957年6月,他指出:“为了有效地发展我国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贯彻协作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必须协调地进行工作。”31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加速科技工作的开展。

  为了使科研工作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他还提出了“领导、专家、职工群众”相结合,“使用、生产、科研”相结合以及“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早日实现科技现代化,周恩来特别尊重人才,强调培养和依靠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开始时,他就指出:“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321959年12月,他又说:“掌握尖端技术,关键在于人才。”33在他的关心和过问下,一批海外科学家回到了祖国,我国一些重点大学办起了相关的系部和专业,对培养我国各种科技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了早日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周恩来还直接领导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即十二年科学规划)这一规划提前5年,于1962年基本上完成了,从而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又领导制订了第二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实行不到5年,受到“文革”动乱的严重干扰,被迫停止了,但由于周恩来的坚韧不拔、呕心沥血的努力,终于使我国“两弹一星”上了天。

  实践证明,周恩来关于我国实现“四化”,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以及一系列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

  周恩来对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外,有许多论述,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1957年9月,他在讲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时,指出:“从六亿人口出发,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农民是人民中的最大多数。”34要改变我国的经济面貌,必须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1963年8月,周恩来指出:“必须抓住中国的特点。中国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国大、物博、人多、任重。”35

  70年代,他在接见刚果总统时,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指出:“各国的建设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条正确的路线。”36

  第二、经济发展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进行。

  1956年初,当发现有些部门和地方的负责人头脑发热,滋长了盲目冒进情绪时,周恩来及时指出:“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37特别强调制订计划“都要实事求是。”随后,他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提出了反对急躁冒进的主张,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倾向。在总结“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时,他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38 1963年7月,他说:“我们经过两年多基本上调整过来了,由此得出一条重要经验,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

  第三,重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要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搞好各部门、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

  鉴于前段时间盲目冒进的经验教训,1956年9月,他在“八大”报告中指出:“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39同时,他说在建设事业中,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近海地区和内地的关系都要作好适当的安排。1961年5月,他在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时指出:不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不按比例发展,综合平衡不讲了,两条腿走路也没有主导方向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也不认识了,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是碰了壁。1962年3月,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他提出可以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第四、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安排国民经济发展以农、轻、重为序。

  1956年1月,针对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时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轻视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错误,周恩来指出:“毛泽东同志在这几个月常说,我们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这样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才有基础。”“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人民谋长远利益。”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资金也不能积累,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事件值得我们引为教训。”40

  在党的八大报告中,他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发展农业,求得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互相配合,”“妥善地安排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关系,”“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41

  周恩来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改变了原来安排国民经济发展以重、轻、农的次序,而采取了农、轻、重为次序的方针。他说:“1959年毛主席就指出,必须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排队,首先要使农业过关,也要注意市场供应,发展轻工业,同时加强重工业。”42

  第五、“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争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956年10月,周恩来指出:“主要是自力更生,但不放弃争取外援。”43争取帮助是重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人民。

  1962年6月,他说:“整个国民经济都要自力更生,这有战略意义,永远如此。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革命要靠自己,建设也要靠自己。”44

  1964年12月,他进一步指出:“只有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来进行建设,才能比较迅速地发展本国的经济。”45

  同时,他主张要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64“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们有先进经验可以学习,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利用,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眼界,所以我们前进的步伐可以加快。”47只要我们努力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就有可能比较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第六、国民经济发展要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1962年6月,周恩来在谈到发展科学研究、尖端技术时说:“科学研究、尖端技术,要循序而进,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步往上爬,要有步骤和秩序。登珠穆朗玛峰,也要分几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上去。”48

  第七、在经济体制管理方面,1956年9月,他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当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要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开放一部分自由市场、自产自销。1957年4月,他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工、农、商、学、兵除了兵以外,每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49

  提出“四化”的原因及意义

  为什么周恩来能够成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首倡者和奠基人并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论断?

  首先,立志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繁荣富强,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和终身奋斗的目标。早在他的青年时代,就满怀救国救民的豪情和志向。在他1917年赴日本求学时,写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50 20年代,他刚加入共产党时,就曾设想“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那时候,才能够“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51建国后,他担任政务院总理,立即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1954年9月,他在一届一次人大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初步思想,并指出:“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52

  其次,由于他建国后直接从事国内建设的实践,并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倾听大家的意见。如他三次到大庆,七次到浙江,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重要企业,在河北城乡和浙江都有他调查研究的点。在他领导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使他认识到:“现在,全国的工作已经开始从军事方面转向建设方面。”53“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54“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55

  在他领导制定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使他深切地感到“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正在愈来愈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他们“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56成为“国家的宝贝”。57“总起来说,各种建设从恢复、整顿和调查开始,已经看出现有的专家是不够的。……我国的科学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现在愈接触各种事实,愈使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58

  再次,由于他在建国以后分管外交,经常接待外宾,较多地到国外访问,十分注意世界风云变化,能及时地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如他在 1950年1月至 1954年7月间,就出访了苏联、捷克、瑞士、印度、缅甸、德意志共和国、波兰、蒙古等国。他在会见外宾时,总是抓住机会,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做调查研究,他说:“接见外宾,不只是做工作的好机会,也是调查研究,向人家多方面学习的好机会,这是送上门来的好机会,不要放过。”50正因这样,才使他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的观点;60年代提出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60的科学论断;70年代初,他从会见日本调查公害的记者谈话中,详细地了解世界环境污染公害问题,立即决定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61

  如上所述。周恩来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最早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和步骤的领导人。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长达2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亲自领导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领导制订和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之后,他又在国际上霸权主义对我封锁、撕毁协议、撤退专家、施加压力和党内“左”倾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作了不懈的努力,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使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推迟了,但他提出的关于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对我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华东冶金学院社科系中共马鞍山钢铁总公司党校)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6、 27、 28、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2、 53、 54、 55、 60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2页、第288页、第339页、第403页、第519页、第 176页、第373页、第408页、第 503页、第518页、第563页、第 652页、第 596页、第 425页、第 548页、第404—405页、第495页、第 493页、第 504页、第 426页、第234页、第 233页、第505页、第318页、第362页、第142页、第405页、第374页、第518页、第648页、第251页、第278页、第280页、第336页、第 289—290页、第423页、第329页、第493页、第564页、第 566页、第504页、第493—494页、第350—351页、第201页、第21页、第24页、第28—29页、第 503页。

  ⑨周恩来 1960年1月4 日 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8、 24、 25、 29、 30、 56、 58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78页、第166页、第 159—160页、第 166页、第 183页、第 160页、第 26页。

  50 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第36页。

  51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转引自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第 264页。

  57 转引自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第247页。

  59《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196页;

  61 转引自《周恩来的决策艺术和实践》一文,载《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1991年 4月。

  《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