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只留清气满乾坤——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文学作品专辑

2018年03月05日14:29    来源:淮安发布

编者按: 三月的萌动,三月的舒展,三月的盛开,统统指向那个庄重又深情的钟声。那些纪念的足音来自街道上的情不自禁、河流的奔涌,以及穿透历史的长风。

三月的心跳总是准时奏响昂扬的节拍,脚步从四面八方汇聚,深沉又厚重的钟声敲在每个人的心田,歌唱响起。

歌唱里浸满了芬芳——那是梅花的香,高洁,清幽,渺远。那个熟悉的身影,在时空流转中,永远鲜亮!战场、村庄、河流、工厂、剧团、中南海、国际会场……他的呼吸与目光架构成一幅幅深邃又动人的画面。长久的凝视中,我们读懂了故园里那株清逸如初的梅和永不凋零的品格之美。

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我们的老乡

李利军

作为淮安人,我最崇敬的老乡就是周恩来。

那一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去了一回周恩来纪念馆。那是我第几次去这个我梦魂萦绕的地方?说不清了。从开馆那一天起,我就一次次去拜谒这位老乡,看望我心中的偶像。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在周恩来伟大情怀的影响下,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发生变化,心中的小我逐步远去,一副“我为人人”的宽厚胸襟慢慢建立。在纪念馆,我随着人流缓慢移动脚步,看着总理留下的一件件或遗物或照片,心里,对这位伟大的老乡的崇敬心情越来越强烈。

漫步在桃花垠湖荡之间的甬道,仰视纪念馆主馆那高大独特的建筑,仿佛周公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心中多了份激动,也多了份感叹。身后,偌大的桃花垠水面,波光粼粼,清澈无比,仿佛是周公博大无私的胸怀的写照。举头仰望蓝天,天这么蓝,蓝得没有一朵云彩,周公那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高尚境界,蓝天可鉴,日月可鉴。

湖面,几只翱翔的水鸟不时欢快地鸣叫,好像就是对我这种想象的肯定。

思绪如水面波纹,不断荡起涟漪阵阵。我心飞翔,无遮无挡,像那只翱翔的大鸾,飞翔,飞翔,不觉飞回1976年。一个冬日,在苏北的一所农村小学,当广播里传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和我们永别的消息时,全校300名师生和全国人民一样,泪飞顿作倾盆雨。泪水,为中国失去这样一位人民好总理而不知疲倦地流淌。一时间,人们陷入一种不知何处去的惶恐与无助之中。而我,一个10岁少年,虽然对世事还迷迷惘惘,但是,我知道他不仅属于淮安的,更是属于世界的。

1984年,初中毕业的我,考上了淮安商业技工学校。在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想象着这座陌生的城市将会对我有什么改变和影响,我不停地自问,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她是否值得。可是,当我知道周总理也在这座城市生活了12年的时候,我不再自问这样愚蠢的问题了。我想,在这样一座伟人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学习,是我几世所修的缘?

在淮安上学期间,我不止一次去周恩来故居瞻仰,感受这位伟大老乡的博大情怀。每去一次,灵魂就会被涤荡一次。

从那时起,对于周总理的怀念,渐渐转化为一种深深的热爱之情。

如今,在淮安学习、工作已经30年,周总理的三个纪念地,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周总理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了我的骨髓,化成了我的血液,日夜流淌在我的血管里。

每年的1月8日,周总理逝世忌日,我都要来到位于漕运路的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看望老人家幼年亲手栽植的那棵梅花。刚进小院,还没看到梅花,就有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面而来。伸手轻轻地抚摩着老梅那饱经沧桑的枝干,泪水,在眼窝里打转。

一品梅花开,暗香拂面来。

老乡,多么亲切的两个字,透过她,有我们饱含着的真情,有热切的目光,亲切的问候。

乡关漫漫,乡音潺潺,乡情怯怯。

乡野里弥散着袅袅炊烟。城市里万家千户窗口里那暖暖的灯光。里运河潺潺的流水,流水里忽然跃起的鱼儿。洪泽湖唱晚的渔歌,湖面上飞过的雁阵,雁的叫声划破长长的夜空……这些时光的碎片,共同营造出一种浓如乳汁的思绪,叫人怎能忘却这片情深义重的土地!

相 遇

荣根妹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多年以前,一个孩子调动起积蓄不多的全部深情在课堂上朗诵这篇《十里长街送总理》,与你的第一次相遇就在这些连绵不绝顿挫忧伤的文字中。窗外初冬的冷风掠过脸庞,泪便掉下来。孩子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周恩来,也在心中埋下一个疑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离去时举国同哀,万人相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后来一节课上,一名同学在回答老师提问时的铮铮誓言。这名同学一直保持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他慷慨激昂地朗诵着: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的表现让我一惊,也解开一个谜团,难怪他成绩遥遥领先,原来他是以周总理为榜样。

木叶黄落时节,学校组织参观周恩来故居。青砖黛瓦的小巷,宁静素朴的院落,落满光阴的家具,一切似乎还在等候那个少小离家的赤子。欢腾的青春在这里沉淀下来,而当我侧身转进一间屋,迎面一张青春逼人的脸庞,浓眉俊目,坚毅清朗,使我愕然惊喜,原来你也曾这般鲜活地年青过。目光从一张张照片上挪移:童年志气远大的大鸾,青年外出留学的饱满精神,革命战争时期乐观爽朗的笑容,一辈子与邓颖超不离不弃,后来繁琐重大的一项项工作,最终积劳成疾心中仍放不下人民和国家……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从内而外,坚毅沉着,为民为国,鞠躬尽瘁。

学校组织纪念周恩来演讲比赛。一遍遍修改演讲稿,一次次对镜练习,我想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对你的爱戴和崇敬。那天,礼堂聚集了黑压压的人,手心一直出汗,一出声,声音竟是颤抖的。我在害怕,怕辜负了心中最真挚的一份情愫,说着说着,整个身心融入在你的世界里,你外交时睿智精彩的言辞,你打着补丁的睡衣,你对家乡人又严又亲的关怀,你抱病忍痛坚守工作,你咽下委曲顾全大局……渐渐的,我已不在是演讲,似乎你从需仰视的青山走下,走进我的精神世界。

后来去过许多地方,面对询问,总是骄傲地回答:从周总理故乡来。随之心中一凛,告诫自己要做好总理家乡人。犹记那年去新加坡学习,迷途问路一香港人,小伙子问我哪里人,我说是周总理故乡人。热心的小伙子眼睛一亮,扬声道,我送你回酒店,荣幸得很啊,送总理故乡人,总理是从小尊敬的人,他无私的情怀无畏的勇气无量的胸怀……。小伙子与我边走边说了你许多。

有一阶段,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我负责搜集工作,面对庞大的一条条标语一段段话语,我陷入迷惘。一个城市的精神归根结底还应是城市中人的精神集合,绝不是粗陋的量的集合,该是炼铁般,经过力的撞击,火的炙烤,时间的淬炼后的精神升华,是厚重的,明亮的,是众人精神的航标和指引。想起他便觉精神振奋,灵魂觉醒。你便是这样一个人,如一团静穆的光明,一直在点亮这座城市,引领这座城市的人砥砺前行。

有段时间,我被物质世界的五光十色迷惑,心心念念着名牌服装名牌包包,荒废工作,无心读书学习。一日,在同事办公桌上看见一本梁衡的《觅渡》,顺手翻看,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吸引了我。读下去,读下去,觉得有坚硬的核在心间萌动,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严重偏离了你面朝的方向。你是一国总理,权高位重;你是开国功臣,一言九鼎。可你却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你是一个集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于一身的人。你拼劲心血,用尽一生,为人民立转,为民族著史。我是你的家乡人,离你这么近,却在人生的道路上离你太远。

无数次相遇,便不会再离开。每一次迷茫时,在灵魂深处孤独挣扎时,你是我心中的光,有时给予我一句话的支援,有时是一个眼神的搭救,更多的是你充盈天地、浸润万物的人格精神的鞭策和引领。

以他的名字呼唤他

张素苇

我们还只是一群贪玩的小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就说,今天,你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有些同学还不认真学习,你们对得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吗?我们知道,老师说的老一辈革命家就是贴在教室墙面的画上人。我们小女生还相互讨论画上的人,谁最好看?最后一致认为画下题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小革命家最好看。

这是我们小小心灵上最初的周总理,我们就觉得他从小就聪明,爱学习。而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很野很笨,根本没有远大志向。可是总理在教室的墙上,日日监督着我们,以他为榜样,还是被激励到。不认真听讲,真是对不起他这么好的革命家。

然后,我们学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先听老师读,我们再一句一句跟着读。那会年轻的马老师是学校第一个用普通话上课的老师,他声情并茂地引领着我们读,那声音里透露的悲伤仿佛把我们浸透,那是小小的心灵上最初的被感染,那是来自对一位伟大人物的离逝而怀念的触痛。我们还没有经历过深刻的感动,却从一篇课文内容里学会。

再后来,我们又学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在马老师调离之后,就跟着村里只会用淮安方言教学的吴先生,大声朗诵着:“周总理(读成lei,三声),你在哪里(读成lei,三声)”。课后吴先生说,一定要背上这首诗,第二课时就抽背诵。

放学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念,用淮安的方言呼唤他,更有男生带着恶作剧似的口气呼唤他:“周恩来,你在哪里?”。以他的名字呼唤他,我们敬爱的总理是不会生气的,他时时刻刻记着人民,与人民在一起,这样呼唤他,更接地气吧。而且他是淮安人,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会感应到,家乡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呼唤他的想念。

我们在春天的时候,跟着老师去故居缅怀他。听说学校要组织学生星期天去周总理故居瞻仰了,便兴奋起来。待到那天早上,书包里揣着煮熟的四五个鸡蛋,就跟着大部队出发了,一路唱着“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感觉就是开启了我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就是从那天,走向周总理,从课文里认识周总理,从做小学生的时候,心里就永远记着周总理。

他走了,走得很远,走了一年又一年。现在想想,还觉得神奇,一个人到底有多大魅力,能让所有人都念着他,想着他,他该是多么完美,他忧天下之忧,唯独没想过自己。重要的是他还颜值高,只专情于他的妻子,他拥有数不尽的粉丝。

忘不了一个人,记着一个人,无论几十年,无论几百年,他一直是最初的样子。他是我孩提时,教室墙面画上励志的白衣胜雪的少年;他是纪念馆资料里儒雅翩翩的才俊;他是为天下鞠躬尽瘁的风范。以他的名字呼唤他,他永远鲜活在人民的心里。

忆恩来,致青春

孙官

奥斯托洛夫斯基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或许有人立刻就会哑然失笑,嗤之以鼻,根本就不以为然。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早就过时了!世上真的有这种傻子吗,还有这种天真的人吗?

120年前的神州大地,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弱国无外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趾高气扬的列强按惯例又要将另一种耻辱钉在华夏的历史柱上。只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

即使剪掉了翅膀,鹰,曾在哪一瞬间忘记过飞翔!即使遍体鳞伤,中国人,又曾在哪一瞬间放弃过自强的梦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声震九州,翱翔宇宙。

国难,你只能愁煞青年人的发,却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一句话,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

那个时代的青春,壮怀激烈。那个时候的青年学生是天底下最可爱,最天真,最善良的群体。所谓“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于是他们不再天真,不再稚嫩,冲在时代的最前面,用良心,用勇气,用鲜血,乃至用生命来唤醒整个民族的觉醒!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眼前闪过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泪水也早已划过面颊。是感动还是自愧不如?心里忽地一沉,120年,弹指一挥间,遥想当年,那些可敬的青年们早已不在,但留下来的精神将万载永存。他们不再是迂腐得可笑的书生,而是的的确确的英勇战士。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清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走向黎明。

我们这个时代呢?仍然需要那种青春!那种精神!

这就是恩来精神,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大陆山河若破碎,巢覆完卵难为功。

这就是恩来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

这就是恩来精神,一种追寻民主与科学,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须知世界文明价,尽是英雄血换来。

我们不必忌讳曾经的苦难,前世不忘,后事之师,欣喜的是每当中华民族到了紧要关头,无数的英雄儿女便会前赴后继,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亡,则国亡;我死国生,虽死犹荣。恩来精神,万古长存!

我们的老乡

李利军

作为淮安人,我最崇敬的老乡就是周恩来。

那一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去了一回周恩来纪念馆。那是我第几次去这个我梦魂萦绕的地方?说不清了。从开馆那一天起,我就一次次去拜谒这位老乡,看望我心中的偶像。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在周恩来伟大情怀的影响下,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发生变化,心中的小我逐步远去,“我为人人”的宽厚胸襟慢慢建立。在纪念馆,我随着人流缓慢移动脚步,看着总理留下的一件件或遗物或照片,心里,对这位伟大的老乡的崇敬心情越来越强烈。

漫步在桃花垠湖荡之间的甬道,仰视纪念馆主馆那高大独特的建筑,仿佛周公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心中多了份激动,也多了份感叹。身后,偌大的桃花垠水面,波光粼粼,清澈无比,仿佛是周公博大无私的胸怀的写照。举头仰望蓝天,天这么蓝,蓝得没有一朵云彩,周公那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高尚境界,蓝天可鉴,日月可鉴。

湖面,几只翱翔的水鸟不时欢快地鸣叫,好像就是对我这种想象的肯定。

思绪如水面波纹,不断荡起涟漪阵阵。我心飞翔,无遮无挡,像那只翱翔的大鸾,飞翔,飞翔,不觉飞回1976年。一个冬日,在苏北的一所农村小学,当广播里传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和我们永别的消息时,全校300名师生和全国人民一样,泪飞顿作倾盆雨。泪水,为中国失去这样一位人民好总理而不知疲倦地流淌。一时间,人们陷入一种不知何处去的惶恐与无助之中。而我,一个10岁少年,虽然对世事还迷迷惘惘,但是,我知道他不仅属于淮安,更是属于世界。

1984年,初中毕业的我,考上了淮安商业技工学校。在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想象着这座陌生的城市将会对我有什么改变和影响,我不停地自问,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她是否值得。可是,当我知道周总理也在这座城市生活了12年的时候,我不再自问这样愚蠢的问题了。我想,在这样一座伟人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学习,是我几世所修的缘?

在淮安上学期间,我不止一次去周恩来故居瞻仰,感受这位伟大老乡的博大情怀。每去一次,灵魂就被涤荡一次。

从那时起,对于周总理的怀念,渐渐转化为一种深深的热爱之情。

如今,在淮安学习、工作已经30年,周总理的三个纪念地,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周总理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了我的骨髓,化成了我的血液,日夜流淌在我的血管里。

每年的1月8日,周总理逝世忌日,我都要来到位于漕运路的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看望老人家幼年亲手栽植的那株梅花。刚进小院,还没看到梅花,就有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面而来。伸手轻轻地抚摩着老梅那饱经沧桑的枝干,泪水,在眼窝里打转。

一品梅花开,暗香拂面来。

老乡,多么亲切的两个字,透过她,有我们饱含的真情,有热切的目光,亲切的问候。

乡关漫漫,乡音潺潺,乡情怯怯。

乡野里弥散着袅袅炊烟。城市里万家千户窗口里那暖暖的灯光。里运河潺潺的流水,流水里忽然跃起的鱼儿。洪泽湖唱晚的渔歌,湖面上飞过的雁阵,雁的叫声划破长长的夜空……这些时光的碎片,共同营造出一种浓如乳汁的思绪,叫人怎能忘却这片情深义重的土地!

一品梅下,读书滋味长

吴建华

每当来到周恩来故居和童年读书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少年恩来在梅花下读书的情景。

不妨把时间拉到1958年,总理鼓励和教育刚从部队转业的侄子周荣庆到基层锻炼,并送他一句话作为勉励:“布衣暖,菜更香,读书滋味长”。 可见,勤读书、读好书,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总理一辈子的“准则”,也是总理家风家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总理出生于今淮安区驸马巷,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善诗文书画。她年轻守寡,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对幼年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3岁教习字诀,5岁教唐诗宋词,并常讲屈原爱国、孟母断机、岳飞破金、关天培抗英的故事,以至于童年周恩来“终日绕膝不去”,由此陶冶出其好学仁慈、礼让谦卑和强烈的正义感。生母万冬儿,读过五六年私塾,加之从小常随为官的父亲外出,明事理、达世务、有主见、有魄力,对童年周恩来的成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5岁,正是一个孩童玩耍的年龄。但按周家祖训,周恩来入家塾馆读书、习颜体。6岁起,在嗜书如命的外祖父家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其中因一段机缘,周恩来曾在表舅龚荫荪家寄读。在这位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的藏书房,周恩来第一次读到了《今日中华》等进步报纸,也先后读到严复的《天演论》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这些成为周恩来“开眼看世界”的起点。

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九岁时生母逝世,周恩来随病重嗣母至宝应探亲,停留三月,遂成表哥陈式周书房常客。在那里,周恩来先后阅读了冯梦龙纂辑的《醒世恒言》和《天雨花》《西厢记》等书籍。周恩来记忆超群、博闻强记,多年以后,仍能准确回忆书中情节、故事及相关诗文。

正是在淮安受到的良好启蒙教育和8年的读书生涯,才使得周恩来日后“应伯父召,趋辽东”就读奉天(现沈阳)第六高等小学堂时,能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一扫千百年读书为了做官的陈腐观念,重新定义了读书人的人生追求。

回顾周总理的一生,基本都置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他逝世,55年的艰苦征途上,他竟有50年的时间参与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这使一些外国政治家和学者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方面与他的才干、智慧、贡献以及他年轻时周游世界的卓越见识有关,另一方面则表明他的风华婉转、铮铮铁骨、超脱潇洒、敦厚仁慈强烈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貌:儒家的入世、忧患、追求道德自律和完善;道家对外在功名利益的相对超脱和达观;墨家的勤俭和献身精神;纵横各家审时度势的机敏才智,以及法家的严谨务实,似乎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一些影子。同时周总理能够辩证地对待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采取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他能系统全面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合理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长处,从而立体、完整地构筑起伟人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同样,作为淮安人,每当念及总理的少年读书时光,我们都充满了砥砺前行的力量。

海棠依旧

孙晓敏

小区门口有一片绿化带,长约五百米,种植了草坪、云松、寒绯樱,外围有十几棵海棠树,排列成行。从栽下的第一年春天就开始开花,一年又一年,总是如期绽放,美不胜收。风过,粉白花瓣纷纷飘落。

走在海棠花下,我不由放慢脚步。在心里,会想起一位老乡,穿越山河岁月,他光芒万丈,动人心魄。他是从淮安走出的最令人自豪的游子,是故乡最深切的牵挂与缅怀。他和夫人一生最爱海棠花,在千里之外的他乡院落一住就是近三十年,因为那个小院里有海棠。

他就是周恩来。1954年4月,一个明媚的春天,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而主人却远在遥遥万里的日内瓦,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无法欣赏。在北京的邓颖超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里,寄到日内瓦。随信附寄一片红叶,邓颖超写道:“红叶一片,寄上想念”。可以想象,处于紧张繁忙工作状态的总理打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该有多欣喜。他托人给邓颖超带回了压制好的日内瓦出名的芍药花。尺素寸心,点滴细微处,流淌着多么鲜活的温暖与爱意。后来,周总理离世,邓颖超把海棠花、芍药花和红叶一起组成一幅图案,再装进镜框,悬挂在卧室上方,日日思君、念君。

海棠在植物学分类中属蔷薇科,但不同一族,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属于“苹果属”,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属“木瓜族”。海棠花瓣大多呈浅红色,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娇艳动人。西花厅的应属西府海棠,和我家门前的一样,枝条旁逸斜出,花朵灿若云霞。

海棠“花语”为呵护、珍爱,蕴含游子思乡、离愁别绪的意味。我揣度,离家经年,周恩来是否也将心底一份浓浓的乡情寄托于海棠花?淮安,他生于斯长于斯,有三位亲爱的母亲,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江氏。故居、纪念馆和童年读书处皆有这三位母亲的画像。总理容颜极像生母,清隽俊朗。嗣母一派大家风范,绮年玉貌。乳母慈眉善目,端庄大方。

1959年1月,周恩来从广州开完会乘专机返回北京。当座机快飞临淮安上空时,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不顾飞机的颠簸,走向驾驶舱,对机长说:“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他紧贴机窗,神情专注地俯瞰着机翼下晴空万里的淮安,双眼湿润,好久没有说话,完全陷入了对生他养他的故乡的回忆之中。尽管周恩来再也没回淮安,但他始终把对三位母亲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每逢母亲们的祭日,他总会独自焚香静坐许久。

我的母亲今年七十岁,她这一辈人对周恩来总理的感情尤为真挚淳朴。母亲退休后,每年春暖花开时,陪她去参观总理故居和纪念馆,是老人最高兴的事。今年元旦,我们一家人小聚,饭后去大运河边的漕运西路,参观总理童年读书处。院里总理手植的梅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无数朵嫩黄色小花,梅香阵阵。母亲在梅花前欣然留影。

我女儿在市实验小学读书时,所在班级获评省级“周恩来班”,班主任老师去南京接受表彰,给全班孩子每人带回一枚金灿灿的“周恩来班”徽章,上面印有总理头像。女儿非常珍视这份荣誉,她将徽章郑重地交给我,让我好好收藏。女儿今秋就要成为一名高中生了,回首小学生活,这枚徽章依然带给她最美好的记忆。

七十年前的一个春天,邓颖超因病在杭州疗养,她写信给周恩来:“湖滨山岭,梅花盛开,红白相映,清香时来,美景良辰,易念远人……”又逢三月,春天来了,海棠花开了,一树一树,一朵一朵,故乡的海棠应和着西花厅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独立蒙蒙细雨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永远的怀念

方孝国

1

1976年1月9日,腊月初八,上午,下着小雪,我正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途中,路边的高音喇叭突然响起哀乐,紧接着,播音员以沉痛的语调反复播送周恩来总理逝世的讣告。惊闻噩耗,我停下脚步,呆呆地立在路上盯着喇叭看,任凭雪落在身上,泪水不自觉地流出眼眶。

四十二年过去了,可那天及之后多日里发生的事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四十多年前,生活条件简陋,农村每个生产队大多安装有高音喇叭,每天,大家就是通过大喇叭收听新闻,接收外面的讯息,偶尔也能在观看露天电影时加映的“新闻简报”中看见周总理接见外宾、出席万隆会议等活动的影像。那时,我虽只有12岁,内心深处,却对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充满着无限的敬仰和热爱。

那段日子,人们心情沉重,面容悲切,无论长幼。期间,我也和其他大人小孩一样,臂缠黑纱,手里拿着自己用纸做成的白花参加悼念活动。记得周总理追悼会是在1月15日下午召开的,那会儿,我们盱眙茶场有许多来自县城的插队知青,他们用松枝将就餐的大食堂搭成一个大灵堂,前方正中端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端及二面悬挂着横幅和挽联,灵堂前面及大门内外两侧摆放着人们自己动手做的花圈。追悼会那天,我随着老师和同学列队进入会场,依次将手中的白花扎在会场内的松枝上,然后有序回到原来的位置肃立。大家通过广播收听来自北京会场的实况转播,所有人按照广播里的号令对着周总理的遗像三鞠躬,会场内始终有人在抽泣。

2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周总理逝世后,诗人柯岩创作的诗歌,它深情地表达人民对一代伟人的无限深情!诗歌被编入我们的语文课本,老师将诗歌编成诵读的形式,让我担任男声领诵,我们跟着老师一遍遍排演,从语音语调到咬词断句,老师悉心引导着我们,努力将心中最诚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一件珍贵的衬衫》也是编入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内容讲述的是一位工人夜晚骑自行车不小心插进快车道,让一辆碰巧驶过的“红旗”轿车蹭刮的故事……事情不算大,可正是那一件件让百姓暖心的“小事”才更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周总理对人民的关怀,以及他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

……

回来吧,总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人民,怎能没有你!/革命,怎能没有你!/且忍住裂心的剧痛,/一任那泪眼迷离。/我要做一只小小的花圈,/献给敬爱的周总理……

诗人李瑛创作的诗歌《一月的哀思》也是那时涌现出的怀念伟人的诗作之一,同样深切地表达出了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悲痛和怀念。

3

2009年至今,一个名为“江苏文艺”的网络团体每年在网上举办周恩来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号召网友以诗词、老照片、书法等形式,讴歌敬爱的周总理,表达怀念之情,我一直关注此项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2011年,在以“大无大有周恩来”为主题的“纪念周恩来诞辰114周年”网络纪念活动中,我曾写过一首题为《淮安少年》的短诗,藉以表达自己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怀念:

这是一百年前发生在淮安大地上的一幕……/镇淮楼前/一个满脸忧伤的少年/仰望夜空//冷风凄凄/淮水汤汤/少年心中的愤懑/吹不散 荡不尽// 凝望中 少年化一羽大鸾/腾空而起/从此 我中华大地的上空/便多了双护佑的神翼

四十二年过去了,当年周总理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正逐步变成现实。伟人虽已逝去,可他为民族立下的丰功伟绩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磨灭,他音容宛在,并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