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曾谈云冈石窟:一定要想办法保护下来

2018年02月23日15:00    来源:山西日报

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视察云冈石窟

云冈山顶考古遗址发掘现场

五华洞岩体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

新建的云冈灵岩寺

五华洞壁画彩塑修复工作现场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抱病陪同正在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参观云冈石窟时,面对2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80多名中外记者大声宣布: “云 冈石窟艺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护下来。”

按照周周恩来总理督促的“三年保护工程”具体方案,从1974年开始,国家投入 巨资对云冈洞窟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修复。

半个多世纪以来,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得到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云冈石窟保护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 历了三个时期的大规模维修保护,遭受严重风化的石刻雕像终于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的北魏王朝,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砂岩老化、风霜雨雪和兵火战争等因素不断摧残着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冈石窟保护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最初的抢救洞窟崩塌到文物环境整治,从石窟的水患治理到预警监测体系建设,从修复经验的积累到保护规划的实施,一步步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果。

一、抢救性加固保护

1955年云冈石窟成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面对石窟长期荒废的状况,老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克服困难,先后清理了洞窟内积土,平整了窟前地面,翻修了窟前木构建筑,进而整修了窟区围墙,使云冈石窟初步具备了旅游开放条件。

洞窟崩塌与石雕风化是危害云冈石窟的主要问题。1961年开展的云冈石窟第1、2窟试验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灌浆粘结、锚杆牵拉及传统加固技术的方法,为石窟保护开辟了一条新路,并在1964年推广应用于第21窟以西洞窟的维修中。期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划定了石窟保护范围。

1974~197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 “三年修好”云冈石窟的指示,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维修加固了第5~20窟,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及雕刻,基本上解决了洞窟的稳定性问题。这次工程中采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荣获我国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嘉奖。

二、防风化治理

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石窟的风化问题日益凸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和环境污染。从1992年起拉开了 “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的序幕。五年中,先后完成了窟前考古发掘,降低、硬化窟前地面,增设安全监控线路,崖顶修建保护性围墙等工作;制定了 《云冈石窟规划》,公布了 《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1998年,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开始实施,使得运煤车辆绕行云冈数里之外的山后,同时将原有公路开辟为云冈旅游专线,极大地减少了煤尘对云冈石雕的污染。1999年,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实质性阶段,大同市委、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对石窟前广场部分建筑物进行拆除,空地进行绿化、美化,使窟前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确保了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云冈石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水是云冈石窟产生多种病害的重要原因,雨水不仅直接冲刷石窟崖壁,还会沿着山体裂缝渗入洞窟风化佛像,同时个别窟内的积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侵蚀窟壁根部雕刻。2002年1月 “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7月 “云冈石窟山顶防水工程方案设计”获得相关专家肯定,同时建议深化完善设计方案和提前进行考古发掘。

三、编制总体保护规划和进行西部洞窟防水实验工程

随着申遗成功和对遗产地环境与保护工程要求的提高,2007年初云冈石窟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 《云冈石窟保护总体规划 (2008~2025年)》,依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文物保护宪章和公约,对云冈石窟的环境与管理区域、保护与利用、研究与展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并于2011年获得山西省政府批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有效保护的新阶段。

2007年4月,在对云冈西部窟群渗水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共有13个洞窟或附洞渗水,渗漏情况以33窟最为严重。这些洞窟渗水已经严重危及洞窟石雕安全。通过近半年的精细施工,用实证的方法,动态施工的理念,通过重修西部洞窟顶部的排水渠道,解决了这些洞窟长期渗水风化石雕的难题,为今后的防水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云冈大景区建设

2007年云冈石窟在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时,先后完成了拓宽窟前青石地面,改造昙曜五窟广场绿地,拆除第20窟前旧办公区,新建了古道车辙遗迹和古河坝遗址展示设施等工作。

然而,云冈石窟周边煤矿林立,环境脏、乱、差现象还依然严峻。从2008年开始,大同市委、市政府为了兑现云冈申遗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全面启动了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首先进行了云冈镇及所辖云冈村、麻村、校尉屯、竹林寺、张寺窑村的整体搬迁和安置工程,其次是云冈峪绿化、十里河治理、339省道云冈段再度改线和旅游专线重建,第三是云冈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国家文物局、山西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基本竣工,核心景区面积扩大10倍,景区面貌焕然一新,云冈石窟真正成为一个旅游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服务设施齐全的大型景区。

五、窟顶考古发掘工作

2008~2012年,为配合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云冈石窟联合考古队对云冈窟顶防渗水工程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两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和铸造工场遗址,其中北魏佛教寺院遗址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完整的石窟寺遗迹,印证了 《水经注》中描绘云冈石窟北魏时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雄宏气象。被评为2011年度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云冈石窟研究院正在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对山顶考古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设计。

六、五华洞保护修复工程

“五华洞” (第9~13窟及无名窟)是云冈石窟雕饰最为华丽的洞窟,然而石窟岩体悬空、裂隙、壁画脱落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文物本体及游客的安全。2012年5月 《山西大同五华洞岩体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年6月开始施工,次年7月顺利竣工,修整后取得了预期效果。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了 《山西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及彩塑抢险保护方案》,2013年12月敦煌研究院和山西云冈彩绘泥塑文物保护修复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五华洞壁画及彩塑抢险保护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第9、10窟的壁画彩塑修复工作。

七、窟檐修建工程

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是云冈石窟防水工程的重要内容,其中五华洞属于最急需进行遮风避雨的石窟。201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 《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设计方案》,工程包括第9、10窟、第11~13窟和无名窟三组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窟檐建筑风格为北魏木构样式,山西古建筑保护工程公司承接窟檐修建。2012年6月27日开始施工,2014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的窟檐将极大缓解目前五华洞受雨水冲蚀而风化严重的现状,也为云冈石窟又添了一处雄伟的建筑景观。

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监测是对遗产地进行科学保护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云冈石窟的环境监测从最初的每日定时人工记录洞窟内外温湿度发展到建立半自动化气象站和洞窟内放置半自动温湿度监测设备阶段。现在云冈石窟不仅新建了一座自动化气象站,而且在第5、9窟安置了全自动环境监测设备对窟内的温湿度、地温和风速进行了全面监测。同时,云冈空气质量指标 SO2、NOx、PM10、CO2等污染物也进行了实时监测。2012年9月 《云冈石窟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设计》上报国家局,不久云冈石窟将会实施更加全面、科学的监测管理。

九、保护技术创新

2010年11月由云冈石窟研究院承担的 《云冈石窟凝结水监测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 “2009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其中岩石表面凝结水水量测量装置为世界首创。2012年10月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验收通过。针对云冈石窟等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护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应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无损及微损探测技术应用、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及评估、岩体稳定性评估、危岩体加固治理技术、防风化加固材料及工艺、表面污染物清洗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今后云冈石窟防风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十、创建国家级石质文物保护基地

六十年来,在国内外文物保护专家支持和参与下,我院多次出色地完成云冈及国内其它石窟的保护维修工程。然而,石窟保护工作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急需去解决。为此,云冈石窟在原有保护修复中心的基础上,又先后成立了云冈数字中心和彩塑壁画修复中心。数字中心目前已对云冈石窟所有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同时积极推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考古研究、洞窟保护维修和文物展示等领域的应用。彩塑壁画保护修复中心的建立,结束了山西省没有彩塑、壁画保护专业队伍的历史。它们有效地支撑了云冈石窟日常保护维修和重点工程。近年来我们还承担或参与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十几项,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目前,云冈石窟研究院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文物局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力争为全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应有贡献。(云冈石窟研究院 任建光 阎宏彬)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