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思念家乡为何未回淮安为母扫墓【4】

秦九凤(江苏)

2017年09月11日11: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平坟还耕易旧俗

厚葬祖先,光宗耀祖。这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推崇至今的做法,周家也不例外。早在周家祖上定居淮安之初,就在淮安东门外买了一处墓地,经历一个多世纪后,这块墓地上也安葬了周恩来的祖父母、生母等周家10多位先人。周恩来离家后的几十年内,这块墓地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对八叔周贻奎的去世、对母亲的棺材露在外边都进行了刻骨铭心的自责。自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那天起,经过他不断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最终他成长为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早在建国初的1956年,周恩来就与毛泽东等一起在党中央关于死后火化的倡议书上签了字。此后,他又从中国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和邓颖超首倡殡葬的彻底改革。他说:“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他认为,我国的殡葬改革要一步一步的来。从人死了棺葬留坟到火化不留坟是向前迈了一大步;从木葬留坟到火化留灰就又向前迈了一步。只有火化后不保存骨灰才是殡葬意义上的彻底改革。周恩来说:“人生来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前的工作、劳动是为人民服务。死后撒掉骨灰,落在地上的可以做植物的肥料,落在水里的可以养鱼虾——还在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人类才是生生不灭的。”所以周恩来是第一个倡导并撒掉自己骨灰的人。

周恩来的这一彻底的殡葬改革倡导直接影响的就是他的家乡淮安。

早在建国时,周恩来就在与亲属谈家事或者在写给县委的信中提及处理他老家祖坟地的事。土改复查时,周恩来就向淮安县委提出,“我家的一点坟地,如果当地有人认出的话,可将坟地分给当地农民耕种。”后来,他又写信给淮安县委,“还有我家的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此函告为证。”

可以说,对老家祖坟地的平坟还耕周恩来是早就下定决心了。但是,当时因为他的嫡亲婶娘还在,他无法完全做到。1956年他的八婶杨氏因患乳腺癌去世后,周恩来才真正把平祖坟的事提上他家事的议事日程。1958年他先派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去重庆平掉了父亲周劭纲先生和岳母杨振德女士的坟,又于1965年春节前将平掉淮安祖茔的事作为“特殊任务”交给侄儿周尔萃回老家去完成。

笔者1982年曾在当时的淮安县城郊公社闸口大队第五生产队(今淮城镇闸口村夏庄居民组)召开过由当地干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他们纷纷回忆说:那天已经是农历除夕。县委春节值班常委、副县长郭山和与周恩来的几位亲属来做我们的思想工作。快人快语的总理侄媳孙桂云说,伯伯说了,我们周家祖茔地在这里几十年了,多亏了大家的看护,他要我们代表他谢谢大家。现在他从我们国家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出发,请大家来把我们周家的祖茔地平掉。棺木就地下沉到两米以下,以不妨碍生产队机耕,希望你们生产队明年把增产的喜讯写信告诉他。

孙桂云的话音一落,现场就立刻炸开了锅:年岁比较大的社员李正东老汉瞪大眼睛说:“自古以来,棺(官)只能升,哪有降的?”年近花甲的魏金成老大爷也喊了起来:“增产,增收,我们就在乎这半亩地?!”连生产队会计王彦南也说:“平总理家祖坟,这是谁的主意?你们把全国六亿人都找来,看有哪一个能同意?”

经郭副县长和周恩来亲属们反复做工作,人们终于被说服了。他们怀着敬意走进周家祖茔地,先将1958年由县直机关干部们栽下的松树一一刨走,再一一挖开七座土坟,把墓中的13口棺木就地下沉,然后平整地面,整整忙活了一天,一直到天黑才结束。

周恩来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为家乡群众还耕了自家的那点祖茔地,更重要的是他带头破了千年的旧葬俗,为家乡人开了一代新风。值得一提的是,王彦南还告诉我说:“事后我还收到了由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汇给我们的70元钱。汇款附言上写着:‘此款系平坟工资和青苗赔偿费’。”

“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总理啊!”这是那次座谈结束时人们一致的赞誉。

(责编:张鑫、唐璐)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